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读书谈写作

从《台北人》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关系

2018-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弘雅长安

《台北人》。每天晚上看一点,看了大半个月,看完了。好看。紧跟着把《孽子》也买了回来,接着看。

从《台北人》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关系

《台北人》是短篇小说集,写得很细致,跟网络小说的快节奏完全不一样。每个故事的场景设置也很简单——

《岁除》,全文都在吃饭,饭吃完了,文也结束了。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看名字就知道,不过是一个晚上的事,全文完。

《思旧赋》,顺恩嫂回了一趟长官家,唠嗑了一会,全文完。

《梁父吟》,雷委员送朴公回家,小坐了一会,全文完。

《秋思》,不过是华夫人去赴约前换装的半小时聊天时间,全文完。

《游园惊梦》,钱夫人去窦公馆赴宴的一个晚上,全文完。

《冬夜》,吴柱国来看余教授,小坐一会,半天都不到。全文完。

《国葬》,秦义方去参加李将军的葬礼,葬礼结束,全文完。

从《台北人》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关系

为什么要一篇篇列出来呢,因为在全本14个故事中,就有8篇选择了这种非常简单的场景设置。场景简单,人物也很少。但描写比较多,转述的回忆部分也比较多。在如今的网络小说中,这么写法只能是死路一条——太不刺激了。

但是——这个地方一定要补一句“但是”——这种写法太厉害了。

当我花了大半个月把全书看完,对每个故事中的人物都记得清清楚楚,即使有印象模糊了的,稍微提一提,马上就能想起来。

这可太厉害了!

从《台北人》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关系

书的末尾还附了几篇评论文章,说的是白先勇写这些故事的意义之类的话题。这些故事记录了一个时代,用文字的形式留住了提个时代。而我对这段历史所知甚少,也说不出来什么,所以这些一概不提,只看文章的写法。

把一段湮没的过去在一个极简短的小场景中通过少数几个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一点点地展现出来,看似平静地,但极其厚重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每一篇看完的时候,那些人物都像活了一般,生动地出现在眼前 ,仿佛他们一开始就这样存在着,知道现在,看客们才终于睁开眼睛看见了。

让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读者的头脑中,这还不够厉害吗?

这一点在最后的第一篇评论中也讲到了,直接引用白先勇的原话:

“多是先有人物。我觉得人物在小说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物比故事还要重要。就算有好的故事,却没有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再好也没有用。因为人物推动故事,我是先想人物,然后编故事,编故事时,我想主题。……有了故事和主题,便考虑用什么的技巧,什么表达方式最有效。”

还用多说什么呢?背下来呀,这段话简直比好多培训课程都来的精妙,这才是干货。

怎么让人物立起来,有血有肉地活下来。根本的一点——故事是为人物服务的。

从《台北人》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关系

看现在的小说,大多故事重于人物,情节诡谲离奇,看得过瘾,看完了,好多人都面目模糊,全是过客。哪有什么人物,不过是配合故事的龙套罢。

也许,大概,可能,还是我看得少了。

从《台北人》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关系

以上一点浅见,也许说得也不对,但却是看过《台北人》以后最真切的感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