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原文学习之四
卷二西山经
《西山经》分为四个部分:《西次一经》、《西次二经》、《西次三经》、《西次四经》,它一共记载了七十七座大山,及以其为中心的河流和各类物产等的分布情况。这七十七座山分布在西方大地上,它们的走向是由东向西的。
学者们考证出:《西山经》中的《西次二经》,并不是《西山经》初始就有的文字,而是后代人按自己的需要补入的。有学者推测,春秋战国或两汉时倡导五行学说的学者们嫌疑最大。
西次一经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1)。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qián)羊,其脂(2)可以已腊(xī)(3)。
【注释】
(1)洗石:一种洗澡时用来搓去污垢的石头。(2)脂:油脂。(3)腊:皮肤皴裂的病症。
【译文】
《西山经》的第一列山系,是华山山系,华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钱来山。钱来山上生长着众多松树,它的山下则出产大量的洗石。钱来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它的外形像羊,但却长着马尾一般的尾巴,人们称它为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用来治疗人的皮肤干裂的病症。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1)而四方,其高五千仞(2),其广(3)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wèi)(4),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1)削成:像刀砍斧削而成。(2)仞:度量衡单位之一,古代以八尺为一仞。(3)广:方圆、幅员。(4)肥:蛇类的一种,古人也称它为“肥遗”。
【译文】
(松果山)再往西六十里,有一座太华山。太华山呈现四方形,它山崖陡峭,像刀削斧劈而成。此山高五千仞,方圆有十里,禽鸟野兽们无法在此山栖居。太华山中有一种蛇,人们叫它肥遗,它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它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大旱。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㸲(zuó)牛(1),其阴多磬(qìng)石(2),其阳多(tū)琈(fú)(3)之玉。鸟多赤鷩(bì)(4),可以御(5)火。其草有萆(bì)荔(6),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7)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释】
(1)㸲:一种野牛,重量达千斤。(2)磬:古代的打击乐器,用玉和石头做成。(3)琈:古代的一种玉。(4)鷩:锦鸡。(5)御:防御、避免。(6)萆(bì)荔:也被称作“薜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香草。(7)缘:沿着、顺着。
【译文】
(太华山)往西八十里,座落着小华山。小华山上的树木大多是荆棘树和枸杞树,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牛。小华山山北盛产磬石,而山南则盛产琈这类玉石。小华山中栖息着许多赤鸟,这种鸟能防御火灾。小华山中还生长着一种叫萆荔的香草,它的外形像乌韭,生长在石头上面,它攀缘着树木生长。人吃了它,就能治愈心痛病。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1),其状如葵(2),而赤华(3)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4)。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liè)(5)。其鸟多鴖(mín),其状如翠(6)而赤喙(7),可以御火。
【注释】
(1)条:指条草,草类的一种。(2)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又被人称为葵菹。(3)华:即“花”,同音同义。(4)惑:指迷乱、精神失常这些病状。(5)鬣: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6)翠:指翠鸟。(7)喙:多用来指称鸟类的嘴。
【译文】
(小华山)再往西八十里,坐落着符禺山。符禺山的南面盛产铜,而它的北面则盛产铁。符禺山上生长着一种树木,人们叫它文茎。文茎结的果实像枣子,可以用来治疗耳聋。符禺山中生长的草大多是条草,它的外形与葵菜相似,开着红花并结黄色的果子。条草的果实外形像婴儿的舌头,吃了它,人就不会患精神失常的病症。符禺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渭水。符禺山中的野兽大多是葱聋,这种野兽外形像普通的羊,但还长着红色的鬣毛。符禺山里的禽鸟大多是鴖鸟,鴖鸟外形像翠鸟,但嘴巴是红色的,饲养它可以预防火灾。
【注释】
(1)流:即“硫”,硫磺,一种矿物,用在医药上有杀虫作用。(2)赭:即赭石或赭土。赤红色,古代人多用来做颜料。
【译文】
(符禺山)再往西六十里,有一座山叫石脆山。石脆山上的树大多是棕树和楠树,而山中的草大多是条草。这座山上的条草的形状与韭菜很像,但它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果。人吃了它的果实,就能治愈疥疮。石脆山向阳的一面盛产琈这类玉石,而山背阴的一面则出产大量的铜。灌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禺水。灌水里蕴藏着硫黄和赭石的矿料,用灌水来涂洒、洗浴牛马,那些牛马就不会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