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六神磊磊:唐诗这样读,那才叫好玩
01
对于六神磊磊,在没有看过他的书之前,可以说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读了之后,还应该再加上两句,“今日一见,名不虚传”。
众所周知,六神大咖是通过解读金庸的作品,而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并成为自媒体领域的风云人物的。
金庸老爷子的书,我只在大学时看过他的《连城诀》。
当时是为了扩充阅读视野,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已。
没有对武侠小说特别钟情,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
缺少原著的品读基础,也就不想借助六神大咖的渡船,间接地一睹金大侠的风采。
我选择的,是他的另一本成名作:《六神磊磊读唐诗》。
本身对诗比较偏爱,唐诗也有些粗浅的了解,想必更容易能共鸣。
02
大年初二的早上,诵完经便开始看。每次要放下又欲罢不能。
拖到下午两点才吃东西,所幸已经读一半了。
除去傍晚躺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一直看到十一点半。
剩几十页了,也不是很困,但还是决定睡觉。
因为我很早就有一个认知,世间没有什么事,值得你去熬夜。
一觉醒来,已是正月初三。花了一个多钟头,书看完了。
远离了以往这个时候,走亲戚、聚会的热闹无趣。
一个人安安静静,“幽居深闺”的独处,也算是别样的过年方式,特殊的享受了。
《六神磊磊读唐诗》03
交代完了看这本书的背景,我将要正式为各位介绍此书的内容。
之所以能“一气呵成”地读完,显然,是由于好看。
掩卷沉思,我还在想,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着我快速地“啃”完她呢?
仔细琢磨,觉得是,写法。写的很有趣,自然可读性就强。
毋庸置疑,唐诗是属于古代文学的范畴,聊的可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和事。
时空的阻隔,无形中给读者解读文本,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如何带领大家“穿越”,回到当时的语境下,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04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我看到过当年明月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六神磊磊读唐诗》中,则有了更成功的突破,甚至手法极为娴熟。
简单来讲,就是透过文字,进行各种场景的“还原”,营造代入感。
让你依次展开想象,或是身临其境,“真实”地触摸到他们的存在。
令人钦佩的是,这种还原、营造,并非是想当然,而是建立于比较广博的史料引用之上。
不同于学院派的严谨、古板叙事,这里是有所取舍,服从于整体描述风格的。
六神大咖05
如果试着总结一下,其经常采用的方式,便是“借尸还魂”。
即用现代,此时的话语,套用到唐代,彼时的“情境”之下。
将本来可能模糊、抽象的东西,变得比较清晰、具象起来。
比如,在介绍被后世奉为“诗圣”,而当时却毫无名气,一生贫苦落魄的杜甫时,他是这样开头的:
这一年,是公元735年。
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二十四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用河南话自怨自艾——他刚刚在网吧查了自己在京兆尚书省的高考成绩,400分。
这个落第的学渣,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判卷老师——“考功员外郎”眼中的学渣,叫做杜甫。
06
写法的“独特”,为其赢得了众多粉丝的追捧。不过,不喜欢的人,也会对此大放厥词,一通猛批。
以个人的浅见,颇为熟知材料,具有足够阅历,文笔相当老练的作者,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但那些对于所写题材一知半解,年纪尚轻,笔力稚嫩者,还是小心为好。
免得行东施效颦之努力,到头来只落得被人贻笑的下场,就有点不划算了。
光是写法的独特,还难以服众。有自己比较独到之见解,才是真功夫。
07
这本书可看作是,一部简约版的唐诗史话,按时间的纵向轴,勾勒出了唐诗的来龙去脉。
从初唐、盛唐,到中唐、晚唐,围绕唐诗的发展,对相关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诗歌流派等,都有说明。
一些重要的诗人,开辟了专门的篇章,单独讲述。在轻车熟路、信手拈来的同时,夹杂着诸多的个人思考。
不但对当时的问题有所点评,还会把当下的现实,拿来比照,一些观点很有见地。
例如,本书结尾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唐诗,就是一场太阳和月亮的战争》。
《六神磊磊读唐诗》08
恕我孤陋寡闻,未知这是作者沿用别人的结论,还是自己研读之后的独家心得,至少于我,是很有启发的。
被引用来收场的诗作,一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是李白的《静夜思》。
这两首诗,其实也正是中国人矛盾的两面。在白天,裹挟在大时代的征尘里,为了生存和理想奔走,勉励自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夜晚,则又每每想起了乡土、故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潸然泪下。
太阳和月亮,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只是遥远的天体,他们早已携上了李白、杜甫、张九龄、薛涛们的悲忧喜乐,并时时提醒着我们,在千百年前的某一日、某一夜,那些才华横溢又敏感多情的先人们看着他们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一阴一阳,她们在唐诗里不断地相遇,千百年来辉映着中国人的文化殿堂,散发着永恒的哲学、美学魅力。
光明温暖、奋发向上的太阳,温润如玉、柔和静美的月亮,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她们一次次地滋润着中国人的心灵。
更多美文,请关注公众号电影夫人(ID:dyfuren52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