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7-1936.12 @ 《苦难辉煌》
幸福起来的人们于是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
——《苦难辉煌》
第一版的序言中,这句话颇令人影响深刻,只因为它描写的太形象了。高晓松近日在他的综艺节目《晓说》的第三季中推崇刘慈欣的《三体》,其中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刘”将人性描写的太深刻。其中对于男主人公罗辑个人命运的描写便也呼应了《苦难辉煌》中序言的这句话。
近代史的教育一直伴随着九年义务制教育、乃至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历史教育中,这段历史从1840年到1949年,总共就一百多年,相对于中华五千年的古代史,显得相对亲切,这也是我近代史学的比古代史好的原因。但这段历史我是否真正了解,确实需要一个“?”。
常说“中共一大的召开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可为什么这样说,思维的惰性常让人放弃思考,而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在这样的一个论断的基础上,下意识会觉得共产国际肯定是支持中共的发展,斯大林是了解毛泽东,是真心支持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汪精卫定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等等等。
而这也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用翔实的史料去还原那段历史,肯定不能说完全反映那段历史,但也无限的逼近历史的真相。
全书502页,一周的空闲时间去读完这部书,只能算是泛读,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人名以及地名都已经记不太清晰。
我平时素爱看书,但有几类书却是自己最头疼的:一类是充斥着人名的,尤其是外国人名,名字让人记忆到绝望。所以对于《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红楼梦》都敬而远之,奉若神明;另一类是充斥着地名,大大小小的地名背后所蕴含的故事,让人眼花缭乱。历史书籍中地名特别多,故中学时中国古代史便成了不擅长的科目。后来看《粮食、病菌和钢铁》的时候花了一个多月,最后梳理还不甚清楚。
《苦难辉煌》是既充斥着大量历史人物,又充斥大大小小战役介绍所涉及地点、路线的一本书。阅读难度于我着实高了些。但本着陶潜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心态去攻克这样的困难,但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本书读完,我很难说,“我记下了所有的书中的细节”。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对那段历史认识的更加深刻,更加真实。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朱德、张国焘、白崇禧、陈独秀、蒋介石,甚至对于斯大林、李德这些在中国近代史频繁登场的人更加具象。
造就大英雄的时代,即是产生大叛徒的时代。有多少至死不渝的忠诚,就有多少寡廉鲜耻的叛卖。
——《苦难辉煌》
1931年4月,中共中央特委,“六大”后中央委员顾顺章被捕叛变,对党的秘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顾顺章的叛变几乎摧毁了上海的机构;6月,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
1934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中央局书记李竹声被捕叛变;盛忠亮刚代理上海中央局书记,10月在法租界被捕叛变,至此上海中央局瓦解。
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革军委委员孔荷宠借外地巡视工作之机叛逃,供出湘鄂赣边区中共、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组织情况等。
长征之后,闽北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瑞金红军游击司令部政委杨世珠叛变,闽赣分区司令员宋清泉叛变,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分区政委陈洪时叛变,闽浙赣省委书记兼闽浙赣分区司令员曾洪易叛变,赣粤分区参谋长向湘林叛变,闽赣分区政治部主任任鹏祐叛变,红十军副军长倪宝树叛变。
1935年5月2日,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趁警卫熟睡之际,悄然逃走,叛变投敌。龚楚是可以和澎湃、毛泽东相比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领导者龚楚在井冈山时期和毛泽东、朱德建立很深的关系,百色起义时又与邓小平建立很深的关系
这些人都不会被写进历史的教科书中,而没有了这些人的历史,太简单了。没有人能体会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出卖与叛变冷不丁出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该如何发展,中国革命该走向何处?
现在流行重走长征路,可谁能够真正“重走长征路”。头顶上盘旋着敌军的飞机,饿着肚子,衣服破破烂烂,后有追兵。可就是这样的队伍,在大渡河战役中还日行两百多里。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缺少了血肉的历史,只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宣传口号,可谁知道毛主席在八大预备会议中所提起的四次败战,两次发生在四渡赤水。
这才是真正的时代,有多少至死不渝的忠诚,就有多少寡廉鲜耻的叛卖。
历史简单化,便会有“不屑于承认过去英雄”的错觉,而这本书便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那段历史,叩问自己能否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国防大学副教育长谭恩晋谈起来感慨万千:“我1947年在北平入党的时候,就是一个晚上被叫到城墙根下,只问了我一句:‘怕不怕死?’我说:‘不怕!’负责发展党员的那位同志:‘好,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个时代。令听者、说者,都很感慨。
当时的回答没有今天这么复杂。只需:怕;或是:不怕。
虽很简单,却很严酷。确实是一句顶万句。
这是面临十字路口的抉择。把生命和热血留给自己还是交给党的抉择。
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还有什么比生死考验更大的考验呢?
——《苦难辉煌》
每每读到这段,我都热泪盈眶,没有缘由,眼泪就是不争气地流出。
“怕不怕死?”“不怕!”铿锵有力的回答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
最后说一个人,那就是汪精卫。对于汪精卫,更多人的印象怕是“汪伪政府”,说汪精卫是亲日的卖国贼。
而他26岁时决定刺杀摄政王,决心用鲜血去展现革命党人的意志。
若是当时摄政王载沣抓住汪精卫之后,断然处决,中国近代史将多出一个令人唏嘘感慨的少年英雄,少一个令万人唾弃的卖国贼。这位国民党内口若悬河的雄辩家、“总理遗嘱”起草人、孙中山临终最后呼唤的人物,最终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充满戏剧性的人。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