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活”知识的一点思考

2020-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瑛帅宛

      曾经因为这样一种现象迷茫和不解了很长时间:明明在提问孩子背单词拼写、句子书写、固定搭配和语法结构时,孩子熟背成诵,而且达到一种“要啥给啥”的地步,但总是在有那么些时候,孩子成绩单上的数据和这些达不成正比例。我也相信这一类的孩子肯定比我更沮丧,尤其在看到那些“背的不算太熟”但“成绩单上的数据超越他”的瞬间,曾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学英语的那块料。

      遇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不甘于让这些孩子就这么“坠落”下去的想法,也逼迫自己看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也逼迫自己不断的在这些孩子身上去努力寻找突破这一“困境”的有效入口,有改变,但总是收效甚微。

    直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有关对于知识获取方面的一些建议。

      知识是一个活体,让冷冰冰的文字有温度,让硬梆梆的概念有软度,让熟记的内容在一定的场所里欢乐起来。不要让知识成为固化孩子灵魂深处的镣铐,而要让知识变成孩子欢呼雀跃的红舞鞋!

      一、借助已有的获取未知的

        在孩子们的有效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时,不要再漫无目的,没有任何技术性的给孩子堆砌知识,当然,这需要老师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最低掌握百分之九十,清晰地知道孩子们学习的深度和宽度等。在这个时候,就是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孩子即将要去掌握的知识发力,用原有的知识来为未来的知识铺路搭桥,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走到桥上,直至走到桥的对面。也就是让未来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间发生联系,产生关系,在这些个过程中让孩子去获取知识。

  二、在不断的发问中获取未知的

      一直在反对“填鸭式”教学,那种不假思索,一股脑地把老师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身上的授课已被淘汰。只有学生自己全身心的“动”起来,投入到学习中,经过一番寒彻骨得到的知识,才是“活”的,才是他后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知识。

      但要想真正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并且在他们面前产生疑问,就需要老师费些心思。

  1  备课要深。找到知识间因果联系的挂钩点;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知识间交汇点;设计需要层层抽丝剥茧般的内在点;必讲的、粗略点出的和需要留着不讲的。

  2  研学生要精。精准到班内哪些学生对某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学生具体是认知上的、是记忆上的还是理解层面的。

  3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哪怕是在某些孩子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因为孩子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要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给孩子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使其借助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去一步一步发问,引发思维的动态化,慢慢在不断“攻坚克难”中,解决发现的疑问,生成自我的知识体系。

      教学首先是一项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精耕细作,慢慢走向艺术的殿堂。带领学生获取“活”知识,老师们必须得有这种意识,然后辅助实施,用延展学生生命的内在作为基石,垫厚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所必备的一切要素,让学生在“未来已来”的时代里运用知识,活用知识,丰满双翼,构建他们独特的人生篇章!

你在想什么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