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岁月
圣诞之日,我终于去看了心心念念许久的《芳华》。
1
真正认识严歌苓,并了解她,正是《芳华》的播出。第一次听到“严歌苓”这个名字,觉得这三个字,透着一股文雅,又有一星清高。进一步了解严歌苓之后,觉得她带给我更多的是亲切、是知性,她是一位集各种性格属性和多元艺术于一身的作家。
我欣赏她的为人,喜欢她的文字,她擅于塑造女性――一个时代的边缘人物。她的文字颠覆了几百年来的套路,甚至有人评价其“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一个被理想和激情裹挟的年代。文工团的故事,下乡知青的经历,革命的友情与爱情……似乎在那个年代,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情感才是最真切的,刻苦铭心的。
是啊,上世纪七十年代也的确是中国史上一段黑暗的时期: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批斗会、下放改造等狂热运动的掀起。但我依然希望,我可以出生于那个年代去感受它的色彩与温度,在那个时代漩涡中体悟人性。
2
在那个年代,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禁忌中偷偷填试着欲望的火苗,在理想主义的激情当中犯下了令他们终生悔恨的错误。
影片中让我深感悲哀的两个人物是林峰与何小萍。
林峰是模范英雄式的人物,他帮每个人的忙,他似乎无所不能:修地板、钉钉子、补袜子,做沙发……文工团里,不论谁有事,都会喊句“刘峰”。他吃饺子总会盛上别人都不愿吃的破饺子,就连团里的猪跑了,后勤也会喊上刘峰去帮忙,他平凡到了最不起眼的地步。
由于电影的篇幅限制,影片人物并没有小说中的人物复杂,何小萍是小说原作中的何小曼。处处被嫌弃的她以为到了文工团后一切都会改变。殊不知,从她踏进文工团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大家的一个笑柄。
她努力练功,面对大家的排挤,她隐忍着。这样缺爱的她,似乎更容易识别善良,更会珍惜善良,所以一直对于团里唯一待她如正常人般的刘峰有无尽的感激与特别的情愫。
何小萍在六岁时,父亲被带走改造,在母亲改嫁后的那个家庭受尽冷眼。不被善待的她为了能让母亲抱一抱她,故意让自己冻病发烧;一入文工团,小萍拿走舍友林丁丁的演出服只是为了拍张照寄给劳改的父亲,希望再次相见时,父亲会认得她;得知萧穗子的父亲平反后的那个晚上,小萍打着手电给父亲写信,她看到了希望,他希望父亲可以坚持下去,最终等来的却是父亲的死讯。
那些因政治战争所造就的时代谎言,那些混沌岁月错位的善与美、正义与邪恶,最终导致每个人在时代的变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人生道路。
3
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年代,刘峰自然成了大家心中的活雷锋。这样的一个人,似乎不该有七情六欲,不该有私心;那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年代,但那样的真善美却又是错位的、扭曲的。
所以林丁丁无法接受更不可饶恕林峰对于她的追求。在林丁丁看来,刘峰这样一个似活雷锋的一个人不该喜欢任何人,他似乎与爱情是沾不得边的,林峰这样的人似乎一旦有了情欲,就辜负了大家的心中的形象设定。只是林丁丁也忘记了,林峰也只是个凡人而已。
因为刘峰对于林丁丁的“触摸”,让刘峰丧失了所有的荣誉并离开文工团,离开的那天,只有何小萍一人去送,在文工团的门口,敬着一个标准的礼,伴着背景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送别歌,她目送着刘峰的离去。从那时开始,林小萍对文工团所有人都失望了,她看清了人性的善恶,她在进行着无声的抗议。
4
后来何小萍到野外战地当护士,救死扶伤。有一天她突然成了一名英雄,集各种荣誉于一身,可是她却病了,就像冻了的白菜一进温室会烂一样,她承受不住压力进了精神病院。
离开文工团的刘峰去支援前线,为了救战友右臂中弹,又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右臂截肢安上一个劣质的假肢,他成了战斗英雄。
生活的交集使何小萍和林峰有了更长的岁月,那是超越爱情的陪伴与坚守。何小萍含在嘴里十几年一直没有对林峰说出口的话,只是一句平淡的“能抱抱我吗?”
他们都是时代洪流里的浮萍,在殊途同归的人生路上寻找着自己的根基,却又服从于让人窒息的命运变迁。
5
文工团代表了一代人的青春,《芳华》是冯小刚导演写给自己青春的一封情书。
那个时候多年轻啊,谁的身体里没有一条青春的虫在拱动。那个时代人性的善与恶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他的变幻无穷才正是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