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译序
前言
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整体论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似乎会自然、自动地为健康、自我实现的人所接受
(有点专业了,所有有点读不下去,加油鸭燕纸)
阐述动机理论
我要提的问题实际上是临床方面的,哪一种早期的剥夺造成了神经病?哪一种心理医学可以治愈神经病?什么样的预防措施能够防止神经病?对各种心理医学的需要都有哪些轻重缓急?哪些是最有效的?哪些是最基本的?
如果不考虑到人生最远大的抱负,便永远不会理解人生本身。成长,自我实现,追求健康,寻找自我和独立,渴望达到尽善尽美,这一切现在都应该被当作一种广泛的,也许还是普遍的人类趋势而毫无疑问地接受下来。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来说,弗洛伊德的著作仍然是必读书(读他的事实,而不是他的玄学)。
将近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不光看作是需要,同时也看作是权利,这既合情合理又颇有益处。既然承认人有权成为人,就如同猫有权成为猫。要想具有完整的人性,这些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则必须得到满足,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天赋权利。
对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其本身并不能自动地生出一个可以寄托信仰,可以为之献身的价值系统来。恰恰相反,我们发现,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倒是有可能产生厌倦,无目的,无法无天之类的后果。我们显然只有在为我们所缺乏的事物而奋斗时,在希望得到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时,在我们讲自己的力量积蓄起来以便为满足这种愿望奋斗时,才会把自己的各种本领都最大限度地施展出来。结果证明,满足的状态并不一定能确保一种幸福愉快,称心如意的状态。它是一种未决状态,既能解决问题又会产生问题。
简而言之,我所观察到的需要的满足只能产生短暂的幸福,这种幸福又会趋于被另一种(希望是)更高级的不满所接替。人类想得到永久幸福的希望看来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当然,幸福的确降临过,是实实在在、可以得到的。但是,看来我们不得不接受它内在的变幻无常,特别是当我们着眼于它的比较强烈的形式时。高峰体验不会持续,也无法持续很久。强烈的幸福是偶发性的,不是持续性的。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人类的这些特性,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对于永久、持续幸福的梦想,如果我们能够承认我们只有转瞬即逝的欣悦,然后免不了又要发牢骚,又要愤愤不平地要求得到更多东西的这一事实,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使广大民众都懂得自我实现的人会自动地做些什么,即能够一一列举自己得到的幸福并为它们感到庆幸,能够避开非此即彼这种选择的陷阱。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一观点,最终将迫使我们不但要远比现在更为严肃地对待同类的身份,而且还要远比现在更为严肃地对待个体的差异。我们必须学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想象个体的差异,认为它们1.极富可塑性,极为表面化,易被改变,易于消灭,但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微妙的病变。这就需要完成下列微妙的任务,即2.努力揭示出每个人的性情、素质,藏而不露的个性,以便使他可以不受阻碍地、以他自己独立的风格成长起来。否认自己的真实性格会造成微妙的心理以及生理上的代价和痛苦,这些痛苦并不一定能被认识到,并不容易从外表上看出,但上述态度却要求心理学家以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来对待这种代价的痛苦。这转过来又意味着要对每一个年龄阶段上的“健康成长”的实用意义给予更为细心的关注。
最后,我必须指出,如果放弃社会的不平等这个借口,就会产生令人战栗的后果;我们必须在原则上准备好应付这种后果。我们越是不断地消灭社会的不平等,就越是能发觉它会被“生物的不平等”取而代之,因为婴儿一出生到世上就有着不同的遗传潜能。如果一个婴儿出生时心脏就有毛病,或者肾的功能就不健全,或者神经系统就有缺陷,那我们又该怪谁呢?如果只能怪造物,那么对这位受到了造物本身“虐待”的人的自尊,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首创了“主观生物学”这一概念,我觉得它是一件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弥合主观与客观以及现象与行为之间的鸿沟。我发现,人们可以而且必须内省地和主观地研究自身的生物学。
和谐化控制这一概念,这不但不会威胁满足,而且还会产生增强满足的那种理想控制。我认为这个概念对理论心理学和实用心理学都有着高度的重要性。这个概念使我得以区别(病态的)冲动性和(健康的)自发性,这种区别在今天尤为重要,特别是对青年人以及其他许许多多认为任何控制都必定是压抑和邪恶的人来说尤为需要。
根据我所用的标准,自我实现不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至少在我们的文化中,年轻人的个性或者独立性尚不完备,他们还未曾有足够的时间来体验一种持久的、忠贞不渝的、超越了罗曼蒂克阶段的爱情关系,他们一般也不没有找到自己爹神圣职责,一个可以将自己奉献上去的祭坛。他们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没有足够的经历(对他人的责任,悲剧,失败,成功)能使自己抛弃凡事要尽善尽美的幻想,从而变得现实起来;他们一般也不能平心静气地对待死亡;他们不懂得怎样才能有忍耐精神;他们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所见的邪恶甚少,还不足以使他们学会怜悯;他们所经历的短暂岁月还无法使他们超越对父母和长辈,对权力和权威的矛盾心理;他们一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教养来向他们展现出获得智慧的可能性;他们一般也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不随大流,对坚守道德不感到羞羞答答等。
健康的人虽然为数不多,但终归是存在的。
第一章 对科学的心理学研究
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非人类的、或者具有自身固有规律的纯粹的“事物”。
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是人类的目标。科学是由人类创造、更新、以及发展的。它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它所发现的现实的性质,而且还取决于完成这些发现的人类本性的性质。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坚持主张科学完全是自主的,能够自我调节,并将科学视作一场与人类利益无关的,有着固有的,任意的棋类规则的游戏。
科学家的心理+动机
第二章 科学中的问题中心与方法中心
第三章 动机理论引言
第四章 人类动机理论
第五章 心理学理论中基本需要满足的作用
第六章 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
第七章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
第八章 精神病因与威胁理论
第九章 破坏性是似本能的吗?
第十章 行为的表现部分
第十一章 自我实现的人——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
第十二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第十三章 对个体和种类的认识
第十四章 无动机和无目的的反应
第十五章 心理治疗、健康与动机
第十六章 正常、健康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