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本位不再缺席——读《那一回,我糗大了》有感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111人  河北一墨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实验小学  曹红格

听完中国教育报汪瑞林主编的讲座《教师写什么怎么写》,我重读了讲座中提到的张静老师的课堂教学反思——《那一回,我糗大了》。

张老师送课下乡,讲的是《检阅》。课堂上,张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是你,你会让博莱克站在队伍里吗?(博莱克是一个残疾儿童,队伍指的是接受国庆检阅的队伍。)在张老师的预设中,孩子们肯定回答:不会。出人意料的是,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说:“会,因为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后来张老师百般启发,三年级的学生依然毫不犹豫地拖着稚气的声调回答:“会——”。

课后,张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面对一篇课文,我总是考虑教学环节如何设计,环节之间怎样过渡,怎么让自己的评价多元化,怎么让过程走得更顺,怎样更好地展示自我的风采……一句话,我关注的始终是 ‘我’。没有考虑自己的定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没用儿童视角思索: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没有“生本位”思想……”

是啊,这是很多老师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固守着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固守着自己的教育观念。总是“我以为”,结果出现很多“没想到。”

在一次教学中,我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寒假中,我带着学生共读《黑猫叫醒我》,大家交流之后,我要求学生画一幅思维导图,梳理出自己对这本书的初印象。

孩子们的思维导图,中心图大多画的是黑猫,姿态各异。还有一部分孩子,中心图画的是主人公于豆腐和黑猫。

只有一份例外,画的是一个横着的“8”,里面画了一些线条做装饰。我想都没想,把它归为另类。

在微信群里,作业点评时,我直接武断地说:“这份作品的中心图,与主题无关,作者要好好想想。”

“老师,我画的是基因图,怎么与主题无关呢?”对话框里立马弹出孩子的消息。

基因图,如果是基因图,更与作品主题贴合呀。于豆腐能在另一个层间“选择父母”,就是因为那个层间的基因是无序的呀。再仔细看看封面,真有几个这样的图案夹在其中,被我忽略了。要不是孩子说出来,还真不知道这就是基因图。

我马上道歉: “对不起,你让老师长知识了。中心图画基因图很贴切。”

“没关系,老师。”孩子大度秒回。

反思这次教学经历,“生本位”是缺失的,如果,面对这份与众不同的作品,提前跟学生沟通一下,也不会“出糗”。

反观张静老师的课,如果她做好“学情前测”,也不会 “出糗”。

在教学的道路上, 让生本位不再缺席,我们就会不再“出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