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还现象的本色

2021-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王锋民

        与学生们约好的实验探究活动——“昼夜变化的原因”如期而至,我期待,他们更喜欢。

        关于模拟阳光的实验探究项目,我个人觉得最好把现场实验室里的光线暗下来,然后教师再打开手电筒(相当于太阳光)边说边演示,这样效果会好一些。为此,我专门向学校申请更换了遮光的窗帘。今天,或许是学生们的兴致很浓厚,尤其是当把窗帘拉上、门关上的时候,他们本能地发出了尖叫,还伴随着吵嚷声经久不断。或许是心底里的害怕,更有从未在实验室里体验过的惊喜,学生们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期待。有的女生乖乖地不说一句话,有胆大点的学生“打肿脸充胖子”般地说“害什么怕,不就是没有光嘛,有啥可担心的”,其实,他的腿还在哆嗦着。不管怎样,在一片黝黑的环境里,手电筒光一亮,他们顿时静下心来,因为这束光是多么的令人望眼欲穿,又似乎是他们的希望之光,还是焦点之光所在之处。凡是想学习的学生,无不把目光聚焦、追寻在手电筒光上。就在这黑暗里,似乎一切烦恼和浮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远去,随之替代的是静静地看我演示、听我讲解:“以前我们都学过地球是个球体,现在请看手电筒光,它只能把地球仪照亮一半,另一半是没有光亮的。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传,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看到学生们的似懂非懂,我趁热打铁、继续给他们洗脑:“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诚然,对于日常的昼夜更替现象,我们地球人都已经司空见惯,谁能不知道?个别学生竟然还悄悄地说“连白天和黑夜都不知道的话,那就是个傻子”。对于身处四季分明中的我们,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换着舒适的衣服,享受着不同季节带来的不同体验。但,不能平的,又有谁能够说清楚、讲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呢?所以,通过现场的切身体验,让自以为是的学生们谦虚起来,尚好。

       “实验室里的窗帘必须用遮光布制作”,这是实验室配备标准中明确要求的。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需要的是众多光明,很少用到“暗的环境”,即使稍微有些暗的时候就开灯助光亮。记得在近几年的实验操作检查与评估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做“昼夜更替”与“四季成因”实验的时候,极少把窗帘拉上,不仅仅是因为评委们看不清实验效果吧。当我问他们实验室里的窗帘用什么布料制作的时,他们一脸的懵;当我摸着不同材质的窗帘问他们为什么需要遮光布的时候,他们坚守着矜持与沉默。试想,可能教师们在领着学生探究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把昼夜应该有的现象模拟出来,更没有把寒来暑往的四季现象展示清楚。殊不知,科学要求必有科学道理,我们为啥不用呢?为什么非得节省着来呢?

       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身为科学教师的我们,还是应该引领学生大胆在实验探究中归还科学现象的原有本色为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