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思路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有两个对比强烈的女孩子。
侯玉英家境不错,可惜身材矮胖,天生还是个跛子,内心随之有些扭曲。
所以“在生活中她最关注的是别人的缺点,好象要竭力证明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你们的腿比我好,但另外的地方也许并不如我!”
于是,她表现欲超强,给同学打饭时颐指气使,告发孙少平上课看课外书。
后来,又在孙少平分配劳动工具时,揭穿他对郝红梅的偏袒,借此让两人下不来台。
混乱的思路相反,县革委会主任的女儿,女二号田晓霞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见识开阔,满怀理想。
没有丝毫高干子弟的做派,常怀一颗悲悯万物的慈悲之心。
她对农家子弟少平情有独钟,知道少平生活窘迫,从不当面点破,常常挖空心思地帮他。
假装丢钱包,一起清洗烟囱,吃他的烤红薯,带他看报纸,帮他借书,由衷赞美和鼓励他,说他跟别人不一样……
悄无声息地照顾着少平敏感的自尊心,引领着他的人生理念发生质的飞跃。
田晓霞的看破不说破,是内心有光芒的善良,也是高贵和卑劣的区别。这种善良,是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是柔软润泽春风化雨,让人温暖妥帖。
以下是对以上摘自文章的段落由此引发的感想~~
混乱的思路这就是爱
田晓霞和孙少平,也许是我最欣赏、最喜欢的爱情故事,但最终在路遥笔下没有活下来,终究还是没能在一起。
混乱的思路或许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莫过于给他希望,有让他绝望了吧。也许这点就是悲剧,那么什么才是悲剧呢?
如果一个女人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她只能说是悲惨,不能称之为悲剧。只有在人性和命运做斗争,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悲剧。
而这点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得很明显,孙少平,孙少安等很多普通老百姓面对生活中的不可抗力,艰难困苦,无可奈何,他们始终以昂扬的精神来对待,让我们的内心感到震颤,感到平凡的伟大,平凡的英雄主义精神,平凡中的不平凡……
从而产生一种被净化的感情,产生一种崇敬之情,我们在感叹他们生活的时候,何时不是在反省自己?不是在,思考自己的的生活,爱情,亲情,友请……
这或许就是路遥的过人之处,也是优秀文学家的过人之处,他们用文字表情达意,引起心灵的震撼与共鸣,用艺术来装饰我们的生活,点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现实,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赋予了我门太多的想象,关于真善美的想象……
其实,悲剧是希腊国家创造的,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呢?凡事物的产生,都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大环境的,具备一定条件才会应运而生,被时代选择,心灵时代潮流……
它即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越来越深入的考虑,不禁发觉生活很多时候都是黑暗的,但是,人们发现世界,即使有无可救药的邪恶,人类无法避免,无法逃脱的假恶丑,为什么无法逃脱呢?
因为这是人之性使然,我并非是支持孟老夫子的人之恶,我只是觉得人类的真善美,假恶丑,就如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是此消彼长呢?亦或是“平分秋色”“势力相当”的关系呢?
这些邪恶,丑陋,仍然能用诗的力量去发现其真实的美,我觉得用文字更好,更概括些……用文字的力量去抒写人间的真善美,人性的真善美,世间的所有美好;
文字真是个好东西,人类有时候真的很是伟大,创造了文字,创造了文化,创造了精神世界,创造了一个天堂,但也有地狱……于是悲剧便孕育而生,顺其自然流落到民间……
黑格尔说悲剧的唯一主题是精神的斗争,是与生活的抗争,与命运的抗争,更是与自我的斗争。
不仅斗争,更重要的是不懈的斗争,永恒的斗争,就像毛姆笔下的西西弗触怒众神,众神惩罚他,令他将一块永远到不了山顶的巨石推上山顶。
于是,西西弗斯每日周而复始地推动巨石,徒劳地消耗生命。在相当漫长 的时光里,西西弗斯是绝望、煎熬又痛苦的。直至某天,他突然在无休止的重复当中,感受到了美——粗粝的兽欲、原始的力量。
这种美的发现,令他不再将推动巨石视作苦难,于是苦难也就即时终止了。所以什么是苦难?你若觉得生活很难,很苦,那他就是苦难。
我们何尝不是西西弗斯呢,每天都在推着巨石,不曾停歇,但很多人也不是西西弗斯,因为他们还没有从生活的苦难,刁难之中找到人性的光辉,生活的光芒,
也许生命中有裂缝的存在,才给了光芒照射进来的机会,才欲显珍贵,让我们更加珍惜……
而面对苦恼,我们对于至美至真的不懈追求,永远是战胜苦恼,超越苦难,升华苦难的唯一途径,也是一条宽阔的大道,因为在这条路上的人很少,所以不拥挤,不用挤来挤去,不是熙熙攘攘,当然也就成了一条风景美丽,人烟稀少的康庄大道……
如果一个戏剧是展现人性的卑微,毫无尊严,那么它便不是悲剧。悲剧关注的中心是忍受苦难,是隐忍。
人的尊严和意义就是根据每个人能忍受苦难的程度来确定的,隐忍时间越久,抗压能力越强,你的尊严就越有价值,越有意义。
黑暗的生活不是悲剧,无辜的人受困难不是悲剧,死亡本身也不是悲剧,只有能忍受巨大苦难的灵魂在忍受着苦难,才是悲剧。而我觉得更让人无法忘怀的是忍受苦难,却依旧不忘初心的变是悲壮,已不再是悲剧了。
司马迁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宫刑,却说我苟且下来,就是为了写出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见的”《史记》,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过轻于鸿毛”。
他写的《报任安书》更是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用词,用句沉雄,情怀慷慨……
还有苏轼的《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即为“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就是教人隐忍,忍受,忍耐,容忍……
瞎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