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日记》No.171:由董宇辉爆火谈谈教育的格局
近段时间最红的网红恐怕非董宇辉莫属,正好前两天看到一篇关于他的报道,里面提到当董老师大学毕业的时候,得到了三个offer——一家手表企业、一家汽车企业,还有“新东方”。他犹豫不决,父亲问他:“你把很贵的手表或汽车卖给富人,你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教书育人,去影响更多人,才是真正活得有价值。” 父亲的这段话让董老师坚定了选择,并且支持着他一路成长为了“新东方”的名师,哪怕直播带货的时候,也没脱了教书育人的本色。
我挺感慨的,首先在于,我见证了教育的格局跟文化程度、行业职业和社会阶层不见得是绝对的正相关,可以说董父这个偏居陕西渭南一隅的农民直接秒杀了不少生活在大城市里、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的精英阶层的家长。其次就是,我看到了父母在“愿景”上的引导能够对孩子的人生发挥多么强大的影响。
正好刚开过刘润《底层逻辑》的拆书课,其中跟学习者们分享了“逻辑层次”这个工具。从根源上说,我们的行为是由逻辑层次的上三层(又叫“动力层”)在推动。其中,“价值观”和“身份”是推动行为的常见因素,而实际上,“愿景”才是推动行为的最强大和最长效的因素。
北宋大儒张载曾写下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作为中国读书人和入仕者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坐标,千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往近了说,马克思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宏愿,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近一点,乔布斯放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李开复说“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这两者的不同最大化,这就是你生命的价值”……这些着眼于群体、公众、民族、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利益的追求就是“愿景”。简而言之,所关注的是“利他”。我不敢说名垂青史的那些人一定都是抱着“利他”的准则,但是秉承“利他”准则而又孜孜以求的那些人,多少都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有的甚至获得了流芳百世的荣耀。
回到教育的格局上,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孩子——从只需要照顾自己的需求,还是同时尊重他人的关切……到好好读书是为了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以后挣很多钱,还是为了将来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其实答案原本也没有对错之分,就看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