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没有对错
许久未动笔,看到朋友圈里面恭送援鄂医护人员的文章、宣传海报以及大家发自内心的感谢话语,想到从封城之后近20天,朋友圈、新闻、视频等媒介涌上来的负面消息,身边充斥着的焦虑氛围,到后来大批医疗队援鄂,无数医护人员、志愿者们不舍昼夜的守护,无数国人、友人们的鼎力相助,被爱所包围,再到现在50多天,新增人数降至两位数、个位数,逐渐好转的形势,内心除了喜极而泣,为国自豪真不知还有什么更好的形容,我们总是被一群很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也正是在这样强大的国家和勇敢的人的庇护下,疫情中的我也健康的成长着。
疫情宅家期间,为了强健的体魄,瑜伽、keep每日打卡,体重没怎么变,整个人倒是精神了不少;5年里一直被工作带着往前走,“忙”成了一种常态,这被迫放慢的节奏,也让我静下心来好好总结这几年的工作经验,用理论知识给实践打上结,才知道,原来做出来的和标准的,还是相差那么多的;最大的收获,也是在这期间,学习了教练技术,思想上进行了一场革命,许多之前想不明白,感觉郁结的事情,迎刃而解。
为什么说,许多事情迎刃而解呢?因为教练的原则有一条是“每个人都能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曾经有人跟我说,如果他做一件事,他会去想,多年之后,他会不会为自己这个决定感到后悔。对的,我当时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一直认为是对的呀,因为他想要的他都按照这个方式做到了。但这奉为金句的话 ,却并不适合我,在我这里,我会把许多的时间放在想这个决定会不会后悔上,但不会后悔的前提是什么呢?是这个选择对的呀。于是,我在选择是否正确这条路上,执着了多年。这多年里,我在工作上的选择、生活上的选择,学习上的选择,都会毫无例外的想去寻求外界对于“正确”的定义,哪怕最终这个“正确”的定义,我内心有些许的抗拒,仍是逆来顺受的默许;又或者,在定义选择的正确与否时,踟蹰不前,迈不出那最有力量的一步。然而,“每个人都能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这个原则,突然放在我面前,内心的桎梏也好、限制性的信念也好,就那么打破了。对的,成人的世界,哪来那么多对错?所谓的对错,其实是自身对选择之后那个成果下的一个定义,而在你提前对结果做预判的时候,内心那个最有力量的声音早就消失了。为什么做预判的时候,内心那个最有力量的声音就消失了呢?我想从内在动力与本能脑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当你在为选择是否正确做出预判,那一定是因为这个选择有可能会有一些结果是你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当你有这样的念头的时候,若是深挖,很容易被带进那些你不愿意看到的画面里,当脑海中大部分的画面和影响都映射着不好的结果,不好的结果进一步激发本能脑逃避、反抗的行为,最终,原本是想看看选择对不对的你,直接想成了这个选择会造成什么不好的结果。而,做了预判之后,告诉你“这个选择可以的”,那这个选择又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若你不想要,这个选择又到底是对,还是错?
教练原则还有其他的,为什么列这一条,那是因为我感触最深。最近耿爽同志在外交上说的那句“行诸于事,反求于己”,然后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笑说“呵,你不知道吧”,那个表情,让我感觉超解气之外,倒是让我想到父亲一直以来的教导“君子择己,小人择人”。当时或者说一直都不太懂啥意思,只知道照葫芦画瓢——那我就遇到事情首先想自己的,不去责怪他人就行了。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被我错误的践行成“我已经在反思我的过错了,为什么你不改正一下?”,得,我不说,我默默在心里给你贴个小标签。那为什么要“反求于己”“君子择己”呢?因为,我们与世界产生了联系,是我与我的,我与他人的,我与环境的,他人的行为、想法、言语,环境的时间、事件、空间,我们都无法控制,唯一能控制的只有“我”——“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为什么对我这么重要”等等。
也不知道,这发自肺腑感受,和认真琢磨的文字,能有多少小心心,后面也还会对教练过程中的种种,进行提炼总结(好吧,其实我是学我师父的,哈哈)。做这件事有三个初心,一是希望有可能支持到有缘看到的友人,若有人产生了迷茫,看了这,突然会觉得“哟,有点意思,看样子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好像心里舒服多了”,然后积极情绪让TA看到微光;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刷刷存在感,友人们经常没事找我聊聊,也体验体验我的教练技术;三是我原来是个小诗人,久不动笔,文思散漫,文笔疏漏,全篇下来,好几处连个语句都不太通顺,通过自我梳理的方式,助人达己。
最后,放一张爱学习的可乐,为我拉拉赞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