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要生活费的大学生,真丢人”
晚上好呀,我是你们的凉凉
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正在读大学,还是已经大学毕业。
关于“大学生应不应该向父母要生活费”的话题,之前凉凉和不少朋友讨论过。
其实,我觉得这件事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大学生应该如何认识“生活费”这件事,以及向财富靠近的思维和渠道。
快来和凉凉一起讨论吧~
01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讨论,上了大学之后,爸妈不给生活费,我该不该生气?
答主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在他就读的大学里,大学生的平均生活费在1500元左右。
而答主每个月的吃穿花销以及生活必需品,只需要花1000元左右。
有段时间,他学了一款软件,为别人设计产品,一个月赚了2000多元。
回到家之后,他用这些钱给父母还有姐姐买了礼物,最后剩了1000多。
这个时候答主的妈妈对他说:“下个月不用给你生活费了,因为你已经赚钱了。”
看着手机中妈妈的脸,想着同龄人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答主莫名觉得很生气,也很委屈。
他不知道拥有这种情绪,到底对不对。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佩服,因为在很多大学生还在主动给父母要钱的时候,这位答主已经有了自己的收入。
当然,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向父母拿生活费的大学生不应该。
要不要生活费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对错,每个人的家庭情况、思维水平、赚钱能力、看问题的方法本就千差万别。
只不过,我能理解答主听到妈妈那句话之后,内心的委屈源自何处。
20岁之前,在我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之前,生活花销全部由父母提供。这件事情不能说理所当然,但确实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这就像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一种联结,绳子的一端,是父母对我们的爱与付出,而绳子的另一端,是未曾真正独立的我们,与父母的安全感与羁绊。
有一天,这条充满安全感的绳子突然被父母亲自切断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的妈妈突然对你说:
“你享受的爱已经够多了,现在你长大了,我们准备放手了,你要自己走走看。”
本质上,和我们小时候学步的感觉是一样的。
但是,这种突然的断连会给我们带来恐慌,焦虑,愤怒,委屈,不安等一系列感觉。
因为我们再次感受了到了当时父母松开手,我们几乎要摔倒的恐慌。
因此,答主的委屈当然不是没来由的,而是一种本能的怕和退。
02
说实话,每个大学生赚到第一笔钱时,不管钱多钱少,那种踏踏实实的快乐感都是很真实的。
而且,大部分人喜欢用拿到的第一笔收入给家人或朋友买礼物,这个时候会给父母带来一种错觉,孩子确实长大了。
读大一的时候,我用发传单、做兼职赚来的钱,给父母买过一些小礼物,比如毛绒秋衣,鞋子等等。
再后来,随着写作收入的增加,我还在大三时给家里添了一台电视,寒暑假在家的时候,也能帮忙支付部分开销,并且乐在其中。
大学生自己可以赚钱,当然是好的。但是,随之而来的想法就是,当我们有了第一笔收入,内心就会渴望第二笔,第三笔,甚至产生不向父母要钱的想法。
这种想法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的后续收入跟不上,很可能会陷入一种极限拉扯当中:
如果继续要钱,经济独立形象就被打破了;
如果不再要钱,按照当前的收入水平,根本无法支撑质量更高的生活。
到底应该怎么办?
03
在那个问题的评论区,有一些网友告诉答主,没必要觉得委屈,向父母坦承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好。
但是,也有一些人戾气比较重,他们直接在下面留言说:
“向父母要生活费的大学生,真丢人。”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要不要生活费,似乎成了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但是,在凉凉看来,比起生活费,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和稳定的亲密关系更重要。
何况,相信父母最在乎的并不是我们赚了多少钱,而是我们是否拥有赚钱的能力,是否拥有支配金钱的能力,更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否过得好。
所以,虽然现在我已经好几年不会向父母要生活费了,但是,我仍然会适度接受父母给的钱。
因为在他们眼里,我始终是他们的孩子,也是需要他们照顾的人。
而我对于这份爱和付出也乐于接受,毕竟在亲人面前,少一些拒绝,多一些诚恳,要比事事算得清楚好得多。
在这里,凉凉给大家分享5条关于“赚钱”的心经,也希望能对纠结的你提供帮助。
1.不要刻意追求经济独立
不管你现在是一名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还是已经踏入社会的打工人:
请不要刻意追求经济独立的姿态。
当我们的能力不足以支撑野心,当我们的收入水平不足以实现独立,一定要把心态放平。
尽管现在,网络上到处充斥着“00后月入10万”的言论,更是有不少大学生通过各种花样,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经济独立并非某个年纪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没有经济收入时,并不代表我们一无是处,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有很多,金钱只是其中一个。
况且,刚读大学的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学习,不应该舍本逐末,为了攀比或者内卷,去做一些复利低的事情。
2.与其有钱花,不如学会花钱
说到赚钱,我们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如何赚到更多钱”。
但是,任何思维都具有两面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学会如何支配手中的钱,把它们物尽其用,这也是一种赚钱。
说的再直白一点,与其有更多的钱花,不如先学会如何花钱。
《小狗钱钱》的作者博多·舍费尔告诉我们,培养财商和金钱观,应该从娃娃抓起。
从现在开始,拿出一个干净的本子:
第一,列出你的愿望清单,找出其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二,制作梦想相册,让你的愿望“视觉化”
第三,坚持写成功日记,树立自信心
这三个步骤适用于攒钱的过程,同时也适用于花钱。越早打开理财的任督二脉,就能越早实现财务自由。
3.比起生活费,我希望你精神自费
很早之前听过这样一句话:
过于看重金钱的人,精神世界一定是贫瘠的。
这句话并不绝对,但是我仍然希望,那些还未实现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不要过于看重金钱。
退一步讲,学着如何赚钱、攒钱,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没必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金钱上。
除此之外,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习待人处事的方法,明白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和规律,找到内心平衡和情绪稳定的支撑点,在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做到自洽。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的事情。
精神上的自费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学习关怀自身,包括情绪,价值,内驱力,思维方式等多方面。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基本的情绪稳定,用恰当的方式作出回应。
不至于遇到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就陷入强烈的内耗和无端的崩溃。
学会给自己进行能量充值,在精神上自己自足,也是年轻人成熟的表现之一。
4.信息和资源,比金钱更重要
关于信息和资源,是我写作这几年最大的收获之一。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的写作功底深厚,文笔优秀,经历丰富,但是,如果没有上稿资源,不认识平台的编辑,很可能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嗨。
很多大佬都会提到一个词,那就是「信息差」。
这句话无形之中提醒我们,认识牛人和大V的必要性。
有时候,我们辛辛苦苦一年赚来的钱,可能还不如从别人那里买来的一条信息管用。
信息差的价值含量,永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这句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所以,要想办法靠近那些与你有势能差的人,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那么,什么的人才算得上与你有势能差呢?
生财有术的亦仁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路:
“不要看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赚钱的,去看那些购买力明显超过工作薪资水平的人,比如刚毕业一两年就买上豪车豪宅的,聊聊看他们在做什么。”
5.太辛苦的钱不要赚
这句话是我在一个很喜欢的博主那里看到的,包括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
我曾经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做过一天60元的兼职工作,也在学校的勤工俭学处,做过每个月200块钱的卫生兼职。
这些事情当然有价值,但是真的太辛苦了。而且,它的价值并非兼职本身带来的。
比如,发传单认识的小伙伴,在勤工俭学处认识的老师,他们都是我很喜欢的朋友。
为什么说不要去赚这些太辛苦的钱,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任何复利。发传单结束,除了拿到工资,不会有任何后续的意义。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鼓励大家别去做兼职,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用你的知识和能力去找有复利的工作。
比如,做家教可以提升你讲课和串联知识的水平,做ppt、做图,可以提升你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
任何一份工作都是辛苦的,大学四年,是我们感官张开得最快、对世界的体验最丰富的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尽可能保证生活与内心的丰富,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处事方法与生活方式。
同时,莫让自己被物质利益诱惑,争取用自己的能力,换取一份可得的收入。
关于【大学生要不要生活费】,你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讨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