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张照片,记录了两个孩子斗争的全过程
01
晚餐前,兄弟俩又一次为要坐同一张椅子争抢起来。
我把菜端上桌。
弟弟洗好手就过来坐下了。
哥哥也过来了。
哥哥:“我坐这儿的!”
弟弟:“这是我的位几(子)!”
哥哥:“这是我的!昨天爸爸还说这个位子是我的。你坐对面。”
哥哥用力挤,把弟弟挤到旁边的椅子上。
弟弟大哭。
弟弟大哭为坐哪个位子而争抢,不是第一回了。
上一次,爸爸当了“法官。”
分配好了每个人的座位。
可是,
很明显的,分配无效。
妈妈好歹是PD讲师,研究儿童心理数年。
妈妈在心里判断她是否需要介入。
她想再等等,于是埋头吃自己的。
只听见兄弟俩争吵的声音小了。
再看见哥哥扭过头,一手握着弟弟的手,一手轻轻地捏着弟弟的耳朵,在和弟弟说:“弟弟,我们轮流坐吧。今天哥哥坐这儿,明天你坐这儿,好吗?”
弟弟:“我要坐这儿!我要坐这儿。”
哥哥:“那你今天坐这儿,明天和后天我都坐这儿。”
弟弟:“好!”
兄弟俩达成了共识。
达成共识 我差点要和弟弟强调:“这可是说好了的哦。今天你坐这儿,明天和后天都是哥哥坐这儿。” 我生怕弟弟明天不按约定来,还要坐这个位子,那势必又要闹一场。然而,我提醒了自己两点。
第一:相信孩子。不带预设。
第二:这是兄弟俩之间的事。明天的事情明天解决。
我忍住了,什么都没说。
你看到的第三张照片,便是兄弟俩平静地吃晚餐了。
平静吃饭02
对于一个多子女家庭,孩子之间的斗争是再常见不过了。无论采取何种育儿方式,就算父母是心理学博士,孩子们有时候还是会争斗打架,就像没有不吵架的夫妻那样。吵架并不意味着当事人是坏人——我们不是,我们的孩子也不是。而且,由于儿童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尚在发育之中,无法更好地控制自己,这也是他们会动手的原因之一。
然而,往往当孩子们争吵的时候,我们会心烦意乱。然后我们会跃入战局,偏袒我们认为弱小的一方。当我知道孩子的争斗是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事情,我就感到没那么焦虑了。希望你也一样。作为多子女家庭的家长,首先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自我情绪调节没那么容易,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做。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争斗,甚至是剑拔弩张之时,都能平静地做出反应,孩子们也能学到富有成效的情绪管理的方式。反而,当我冲孩子吼,孩子学会的,会是相互吼叫,甚至对我们吼叫。(推荐阅读我的一篇热点原创文章——妈妈定了,局面就定了。)
父母以何种态度对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斗尤为重要。
03
然后,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在解决孩子的行为时,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有的孩子,认为自己要有价值,就必须赢,以争吵和打架象征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有的孩子,会通过打架来获得父母的关注。还有的孩子,他认为自己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打架帮助他赢得正义。
你要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
弟弟小树在11个月大的时候,我注意到,哥哥稍微碰他一下,他就大哭。然后我们大人就会介入,说弟弟还小,哥哥你要懂得照顾弟弟。后来我又发现,弟弟哭得越来越大声,而且,他会故意弄乱哥哥的玩具,引起哥哥生气。我们把孩子训练成什么了?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有意识地去同等地对待他们。这很重要。如果我们认为大孩子总是有错的一方(持强凌弱者),并拯救小孩子(受害者)时,小孩子容易形成受害者心态,他会在我们没有看到的时候挑起冲突,就是为了让父母来解救他。而如果你总是责备大孩子:“你应该更懂事。你更大!”大孩子就容易相信,“我没有弟弟或妹妹那么特别,但我能想办法扳平”。受害者和欺负人的孩子就是这样造就的。
一视同仁,怎么做?
前文我所采用的方法是3B原则中的 Bear it(忍受)。
以英文B开头的三种处理方式,在多子女养育的课堂上,我们称为3B原则。
Beat it(走开)——家长要确定孩子们看到自己之后离开。
Bear it (忍受)—— 家长留在那里观察,但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要干涉。
Boot ’Em Out ——引导他们走出争斗的环境。(家长把孩子们从争斗的情境中引导出来,同时,对他们一视同仁地说:“孩子们,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你们需要到外边去”;“你们商量好了我们再开始吃早餐。”)
父母不去做法官。不偏袒谁,不同情谁。
父母也相信孩子们不用你干预就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信任。
04
当然,在很多时候,如果孩子们吵得厉害,是需要父母“介入”的。这里的介入不是干涉,而是倾听和引导。充分地倾听孩子的感受,同时也教给他们更多的沟通技巧。
有一次我在做饭的时候,听到了很大的声音。
伟博:“小树!是不是你把我的乐高弄乱了!你老是弄坏我的东西!我要打你!”
听见弟弟被推到在地的声音。弟弟大哭起来。
又听见哥哥高喊:“你还敢打我?!”
我关掉炉子,深吸了一口气,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这点很重要!)
妈妈:“我听见一些声音很大,像在发火。是怎么回事呢?”
伟博:“小树把我拼好的乐高弄坏啦!”
小树:“哥哥打我!”
伟博:“你也打我啦。你还用金属敲我的头!”
妈妈:“我听到你们俩都很生气。在我们家,规矩是,互相尊重,不动手。我听到了你们都动手打了对方。来,我们都坐在这里。先做个深呼吸…来说说看你们为什么生气?你们轮流说。”
伟博:“小树把我的乐高弄坏了。我和多多好不容易才搭建好的,我们明天还要玩的。”
妈妈:“把你刚刚拼好的乐高弄坏了,确认让人很生气。我看到这些零件都散了……”
伟博:“是啊!他老是搞破坏。我不喜欢他!他还用东西敲我的头。”
妈妈:“敲到哪里了?现在还痛吗?”
当我说出这一句的时候,哥哥的情绪基本缓和了。
妈妈:“小树来说说,发生了什么?”
小树:“哥哥打我!”
妈妈:“哥哥打你,你也生气了。是吗?”
小树:“嗯!”
......
待孩子们情绪平静之后,妈妈用启发式提问来启发和引导孩子。比如:“我们来想一想下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怎样做可以让弟弟听得明白又不会伤害到他?”
在两个孩子争斗的过程中,他们基本是用“动物脑”在思考。
让两个孩子都觉得得到了倾听,有助于他们管理情绪,“把大脑盖子合起来”。
他们也有机会反思,看到愤怒让他们做出了什么举动。也看到了他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再引导他们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渐渐地,孩子能学习到妈妈所用的方式,他们自己就能解决问题。
比抚养孩子更难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抚养一个以上的孩子。
我们希望手足相爱,父母是需要做一些功课的,无论是态度上还是技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