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常联系呢?
微信上一个异性朋友,经常隔三差五就发个表情,或问候或寒暄,间或来一句:遇上你是我的缘,认识你真好!我觉得有点过于煽情,只是给予礼貌性的回复。
一次,他又发来消息,声称表达关心是他终生不渝的事。我不禁有些愕然,只是见过两次面而已,听他的口气,仿佛要做一辈子的朋友了!于是我回:请不要说终生不渝这样的大话,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后来他就不再发消息给我了。
想起范小青的小说《女同志》中的一个细节,万丽与同学季康平,两人曾是大学恋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眷属。工作后再相遇,季康平拉着万丽的手说,我会一辈子关心你,让万丽非常感动。季康平说到做到,每次万丽有困难找他,他都竭尽全力帮她。后来虽得了重病英年早逝,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许诺。
然,那是小说。现实生活中,可以义无反顾帮你,始终如一对你的,毕竟是少数。
其实我只是说了一句大实话,很多亲密的要好的朋友,见面时都热情满怀、互相吹捧,总说下次再聚下次再聚。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很少联系。
有些,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心存罅隙,故意不联系;有些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忙,也不常联系,感情就淡了。还有些不联系,却不代表心里没有你,只是不想打扰你,心里却会默默挂念你。
所以为什么,一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一些人很久不联系,再见时却依然如老友相逢,亲密无间。
有个闺蜜,我们曾经说好到老都要在一起,要做一辈子的好姐妹。大家互赠礼物,互请吃饭,心里都喜欢对方爽直的个性,可最近,也有两个月没联系了。
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我还是搞不懂,为什么人际交往也会由浓到淡呢?难道这些际遇就是为了印证"人生而孤独"吗?
2005年,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为了研究人们的社交关系,以寄“圣诞卡片”来衡量人最多能和多少朋友维持“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精力成本”的友谊。
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人最多只能与150人建立起实质关系,不可能比这个数字多出太多。
也就是说,我们一生中可以真正称得上挚友的,最多也不过100多人,有些甚至更少。
大多数人一方面想寻求稳固的友谊、亲昵的关系,另一方面却没有能力去维护好关系,以至于曾经熟悉的人渐行渐远。
曾在微信上问一位文友:你有过心里一直放不下的异性朋友吗?他说有。又问:现在还联系吗?他说:联系啊,有时会见面一起吃饭,现在还是好朋友。
我想这样倒也挺好,见个面聊聊近况,说说心里话,因为对方懂,自己也会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事后回忆,觉得有那么好的一个朋友在,心里暖暖的,真好!因为有TA,对红尘多了眷恋,对未来多了一些期许,让努力多了一份动力。
说好的常联系,有空就应该多联络,多个朋友多条路,人生不会太孤寂。我相信,真正的朋友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哪怕时光变老、哪怕两鬓如霜,友情依旧。
亲爱的朋友,看完此文,你想起了谁,有空就联系一下吧!
说好的常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