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书新用户
从好些日子前打算写点东西(有关自己当时当刻的想法)留给以后的自己看,由于有些内容不便(或不想)让好友知道,所以除了QQ空间还有票圈的内容以外,还有下面一些部分,在此留存
高三一整年以及大一的一部分想法记录在了lofter上
http://caistrong.lofter.com/view
大一的时候自己在github page上搭建了hexo博客,但是由于手机端编辑不便,所以也很少使用,前后只写了一盘文章,不过还是附上地址留存
http://caistrong.github.io/
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时总是会链接到简书中来,简书还支持markdown语法,编辑内容起来简洁美观。从主观感受上看来,简书相比lofter来说聚集了更多的程序员群体,hexo虽然极客但是使用起来感觉还是有诸多不便。所以今日打算将简书作为一个新的阵地,除了一些没营养的自说自话,还将写一些学习的笔记,或是一些读书或者观影的杂感,方便日后查看,同时也督促自己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以免日后回想自己的今日,甚至都记不起做过了什么事,有过怎样的想法。
在票圈和qq空间的大部分内容,在发布之前总会考虑一些观者的感受,害怕给朋友留下不好的印象,可以说常常报喜不报忧,最近也减少使用qq空间和票圈,估计今后也不大会发表太多动态。
我在高中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是来自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的书《最愚蠢的一代》。他对于年轻人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上表示不满。对于他的这句话,我深以为然。也一直在尝试践行他的想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好些困难。他说的或许是事实,但是人却难以接受事实。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一些最近的动态收获一个点赞或者评论,在自己陷入低谷的时候发发牢骚收到别人的安慰或者问候。“存在感”以及“被在乎的感觉”让人无法抵御。所以让人放弃社交,沉下心来独处提升自己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我陷入了大致这样一个矛盾。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社交网络很奇怪,我觉得它根本称不上网,它常常只是一条单一的线。
在我开始产生社交需求时,我常常会把自己的全部社交需求,聚集在那么一两个人上,高三时的友人A,大一时的情侣A,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不能陪伴自己一辈子,当这条薄弱的社交线断掉时,我总是慌慌忙忙地想找下一条线,否则看到了美的夜景,生病时的胡思乱想就没人诉说。当然除了这条线外,在我青年的这段时期,还一直有舍友相伴,我的快乐常常来源于此,由此免于陷入长时间的抑郁。
大一下的时候和情侣A分手,在这之后直至今日,我都没有找到一条新的社交线。它不一定得是情侣,事实上高三得友人A,也带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这段时间我对这条社交线有了很多想法。我觉得马克鲍尔莱的话说得很准确,但是如果换做说
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对于另外99%的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可能会更符合我的心意,我同样接受自己的事确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由于自己常常不关心别人的事。未曾因99%其他人的悲而悲,喜而喜。所以也渐渐地不相信别人的关心,同情,或者庆祝。(因为自己并不关心别人,所以也不相信别人的关心
然而除了99%,还有那1%,我觉得1%早已足够。如果人生在世,生老病死都无人知晓,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事。(近期刚看了 导演 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所以对我来说,我的社交线的另一头,应该是那个1%。互相关心,互相分享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琐事(早晨喝了碗绿豆汤,饭堂阿姨多给了一勺肉,傍晚回来看到公寓下的狗打架,晚上调了半天代码心烦意乱,想去日本留学,在学日语,这学期体育课选了散打,看了一部泪目的电影,连赢了好几盘游戏)都对她来说有那么点意义,她不是那99%的一部分,我也是她的1%。这大概算是我目前对爱的理解吧。
简书上的东西,我99%的好友,没有看的必要,因为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事实上我现在也渐渐地不看好友的动态,因为他们的事对我而言也毫无意义。所以把心思记录于此,愿有一天,我找到线的另一头,简书的这些东西他可以看看。让她能花点时间了解我,同时也希望能给我点途径去了解她。
一遍匆匆写完,有些语句或许不通顺,还有错别字,以后的文章大概也会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