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愿住在垃圾场,但是手机就是最大的垃圾场
在这种被信息裹挟的时代,我们几乎没有拒绝的权利:被信息接触的成本太低廉,拒绝的代价太高。
所有人都在要流量,于是短信、邮件、微信、客户端等等所有的信息入口都被疯狂轰炸——如果真的可以具象成以前的信箱,爆炸都会变成日常。越多这样的“挤压”,越多人想要逃离。于是有了各种所谓的现代版”修行“——远离网络三天。这种隔靴搔痒式的”仪式感“这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手机也好、网络也好,都只是一个煽风点火的角色,抓到浮于表面的东西做替罪羊,自我保护的同时也是自我欺骗——不觉得是自己出现了问题。人不可能不社交,真正的拒绝不是“自废武功”。
但是确实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一些无奈:作为被争取的“眼球”,我们确实是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余地,永远清不完的垃圾邮件,来路不明的垃圾信息,各种形形式式的推销、回访、验证码、通知反馈......对你最走心的除了爸妈可能就是骗子了吧。
你想好好静一静,不想看那些标题党的文章,于是关了朋友圈;不想看比推送动态还多的广告,于是你放弃了微博;不想收到各种刷屏的邀请和转发,不想听多年的好友的“突然问候”——帮忙点一下赞么么哒,于是你不再回复微信;等到最后可能就只能关机了。
有统计说发送一条骚扰信息的成本只有几分钱,当人群基数够大的时候,分摊的数目还会更少。而我们要想拒绝,就要意味着放弃几乎所有的社交功能、和外界接触的渠道。有人会说,不爱看也可以选择关掉推送或是选择不感兴趣,但是这些动作都在无形中消耗我们的精力和心情:当你认真投入的听着歌看着剧,莫名其妙的弹出消息框,告诉你今天楼盘开售、淘宝店五折,会员卡优惠即将到期;当你从一开始听见手机振动和提示的时候都要兴致勃勃的点开,却发现都是垃圾推送时的失望,到现在演变成手机像个被抛弃的前任般不停的自导自演,我们却只当它是个drama Queen不愿多看,哪怕是以错过正常的消息的代价。这都是你难以把控的骚扰,是不能量化的消耗,更是没有被别人认可的属于你们的珍贵价值——你的时间就像垃圾桶。
晚上六点,打卡下班,手机又开始震,未读信息22条:
我能做的只是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