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干货读书

论“吃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8-05-10  本文已影响295人  渭水徐公01112

因“拆书”这两个字已经被“拆书帮”注册为商标,本着对商标尊重的原则,故用“吃书”来代替。

大家都知道,“吃书”是“达礼”的前提。但很多人,总是对“吃书”的概念感到模糊。很多初来乍到的朋友,总会在后台回复“拆书稿”“拆书”之类的关键词,但他们却什么都没收到。

所以,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我干脆写一篇长文,来讲讲一个新手的吃书心得。

(一)吃书是精读,不是摘抄

很多人在看书的时候,感觉心里的某个地方被触动了。于是,他们欣然提笔,将许多书中的好词好句写了下来。然后感到成就感满满。

这是金句集锦,并不是吃书。我们都知道,吃饭并不等于“切好摆盘”,而是要实实在在吃下去,然后吸收其中的营养。而吃书,自然也是一样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摘抄,而是精读。

所谓精读其实不难理解。在读完某个章节后,有没有什么地方真的触动了我们?当感到心情出现波动的时候,不妨就把触动我们的地方记下来。然后,我们一定要写上:这段地方,为什么触动了我们?

并非每个人都能下笔有千言,就算是成名已久的作家,也都要跨越一个笔法稚嫩的时间段。但如果能坚持完成精读这一步,那就相当于,我们在努力加速跨越这个时间段。

(二)吃书是写文章,不是写笔记

精读阶段写下的那些零碎的笔记,绝不可能和“吃书稿”划等号。

写成完整的文章很重要。无论是投稿,还是自己留着查阅,我们都需要产品“可读性强”。

如果连自己都读不下去,那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多半会感到很疲劳,也会非常浪费时间。

当然,如果送到编辑的手里,那更是无法想象的灾难了。不要说变现,被拉黑说不定都有可能。

为了避免这些让人不爽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将读书笔记中的关键点串联起来,然后形成内在的联系。在层层递进后,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个有趣的开头,一个逻辑恰当的话题引入,一段故事的阐述,以及绞尽脑汁得来的一个金句结尾。放到一起,就是一篇极好的吃书稿。

说来,倒是不难。

(三)吃书是借题发挥,不是人云亦云

我在知乎写文章时,曾经受人指责,说我“夹带私货”。

如今在公众号写文章的时候,有时候写着写着,也会犯一犯鸡贼,于是就把广告夹带进去了。

当然,并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做。任何媒体,都不可能靠订阅量养活自己。广告则是支撑他们收入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更要从中得知: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

吃书本身,并不是为了吃书而吃书,而是为了输出我们的三观和想法,进而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否则,人家直接去看书便好了,何必要来看我们的文字呢?

许多平台在征集吃书稿的时候,都会要求作者“源于书本,高于书本”。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可以只解读书的一部分,但我们的观点一定要格外鲜明。一言以蔽之,借题发挥,才是杰出的吃书人。

(四)吃书要收为己用,不要束之高阁

我们读书,并不是为了给作者点赞,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

最好的记忆方式,便是学会对方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套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这也是个验证知识的机会:他所说的东西,到底是靠谱,还是不靠谱?

书本未必能直接改变人生,但它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从而变更我们的思维方式。它并不是金光闪闪的重点,但它可以成为我们脚下的路。

这便是“吃书”的最高意义,学以致用,而不是束之高阁,抛在脑后。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