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挑战》之鼓励

2018-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好阳光
读《孩子:挑战》之鼓励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说起鼓励,几乎每个父母都会说我经常鼓励我的孩子。我经常说“哇,你好棒。”“你好厉害。”“你太聪明了。”这些不都是鼓励吗?

但是等等,这真的是鼓励吗?这样的鼓励有效吗?有没有伤害孩子?会对孩子的长期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在德雷克斯所著的《孩子:挑战》一书中对鼓励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教育导向是对的,但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鼓励的定义,以及如何具体的落实鼓励。

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避免孩子感到气馁;另一半是学习鼓励孩子,将鼓励和赞美区分开。

一、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孩子

没有哪个父母会故意去羞辱自己的孩子,但是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所做的事,是不是对孩子的羞辱呢?

“你现在太小了,做不了,等你长大了就会了。”“我帮你穿。”“你看你弄得到处都是,算了,我喂你吃。”我们常常通过无心的语言、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觉得自己无助、无能,做不了什么事情、低人一等。这只会让孩子感到挫败和气馁。

这种伤害可能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但是没有意识到伤害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为了图方便省事,便任由这样的行为和语言发生。

我们的行为阻碍了孩子发掘自己行为和优点的努力,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

于是孩子们不在尝试、不再努力。或许等他们大一点,我们又会抱怨“怎么不知道帮妈妈干活呢?”

孩子们愿意尝试时 ,我们将他们远远推开,不给他们机会,等习惯养成了,我们又来抱怨唠叨。

父母们需要明白自己种下的因,就会收到相应的果。

再来说说过度保护。

父母们都很爱孩子,不愿意看到孩子受到伤害和打击,这很正常。但是如果过度了,总是希望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避免任何一点点风吹雨打,那么我们的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将远远超出想象。

我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失去勇气,内心受挫,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周围的环境是不安全的。

事实上,生活中一定会发生打击和伤害,孩子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面对痛苦,并跨越痛苦。

孩子们需要有发展自己能力的空间和时间,以测试并提高自己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当然我们需要在孩子遇到难度较高的情况时,提供保护和指导。

当孩子年龄小,却想要尝试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不是原则性问题就放手让他去尝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断鼓励他面对失败,告诉他“再来一次吧,你能做到。”

二、如何鼓励孩子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鼓励?我们平常最常说的最常听到的“你真棒,你真厉害”是不是鼓励?鼓励和赞美有什么区别呢?

赞美是鼓励的一部分,但赞美是糖果,要谨慎使用。

如果孩子把赞美看成大人给的奖赏,那么孩子做某件事情的动力,就会由内在动力转化为外在动力。如果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没有得到赞美,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孩子做事情是为了得到赞美,而不是因为自己做出了贡献和努力而心生满足。这样的行为容易强化“只有得到赞美才有价值”的错误观念,导致挫败和气馁。

鼓励的原则是将人和事分开,并且持续的鼓励,让气馁的孩子最终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

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每次的“失败”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不够,完全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我们要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

在书中 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

1、避免批评,多表达建设性的支持

先肯定➡️“你能自己把被子拉起来”➡️几次之后妈妈可以提出建议➡️“如果从这里拉一下,会怎样?”

这里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并具体指出做的好的地方,几次之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孩子思考。注意这里很关键,不是第一次就提建议,第一次提出建议有可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这里父母需要有允许孩子犯错的包容。

反面的例子是“你做不好,我来做”或者“你看,要这样做”。

另外“你可以做的更好”不是鼓励,而是暗示你做的不够好,孩子容易受挫。

2、避免力求完美

孩子如果要求完美,一旦做错就愤怒、哭闹、爆炸,那么父母要想一想,生活中是否对自己或他人要求过高?因为孩子的完美主义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

很多父母嘴上说“不必力求完美”,但行为上却否定了这种说法,这就不是一致性表达。孩子们是通过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的,“按父母做的做,而非按父母说的做。”

一旦出现孩子对自己要求过高,如果父母只是单纯的告诉他不必力求完美,这是徒劳,只会让孩子产生“没有人了解我”的想法。

这时候父母需要和孩子开诚布公的讨论一下:好到什么样是足够好?

孩子需要将关注点从“做出完美的成就感”转移到“做出贡献的满足感”上,这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则和引导。

3、所有的比较都是有害的

当家里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时,需要避免孩子之间进行比较。独生子女家庭,需要避免将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

比较只会让受挫的一方觉得更加没有希望、更加气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每次从父母口中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好多么棒,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父母应当避免批评,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进步上,把注意力放在长处,而非短处上面,永远关注正面。

当父母对孩子的努力表示认可时,就给了孩子重新认知自己的机会。即使是小小的进步, 至少是鼓励的开始。这个小小的进步所带来的希望会成为孩子的内在动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