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不同会让同理心失效吗?
保持好奇,继续期待,做自己的首席学习官,这里是易喜聊成长。
“都在谈同理心,可我周围的人咋这么缺同理心呢?”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丹麦把同理心列为孩子们的必修课,很多企业也都为员工开设了同理心的课程,很多东西方的经典书籍里也都提到了同理心的重要性,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知彼解己”,《第3选择》里“非你非我”的“第3选择”,《原则》 里提到的“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你发现一旦到了具体的某个生活场景,很多时候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我们有时不禁感慨,为什么那个人那么没有道德,明明很简单的事为什么大家想的不一样?
职场里我们也经常困惑,为什么那个同事毫无同理心,不能换位思考?
有这样疑问的小伙伴,我们要先区分一对词的关系,那就是理解和认同。
他并非不理解你,只是不认同你。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呢?当立场不同。
某些场合人们表现的缺乏同理心,除了人们脑部结构不同以外,更多时候与立场不同有关。
另类电梯测试:你不是没人性,只是立场不同
来一道题:在写字楼上班的小伙伴们都挤过电梯,现在你必须要尽快到达公司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爬楼肯定是来不及了,电梯门马上要关了,有一个人还在电梯门外,那么这个电梯门是应该为他打开还是自动关上?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在哪。
如果你在电梯里边,你希望电梯门自动关上,因为如果迟到,是你要承担后果而不是电梯外边的人,况且就算为他打开电梯门,鬼知道是不是在关门的一刹那又有新的人进来,然后不断的等下去,你我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的。
如果在电梯门口的那个人就是你,你希望电梯门为你打开,这是你赶上会议的唯一希望,再说,无非就是让电梯里边的人多等几秒钟,有什么不可以?
当然如果你是无敌佛系,任何结果都能坦然承担,那么电梯内外你都能稳住,这个另当别论。而且无论最终电梯门是开是关,我们最好都泰然处之。
这个例子里电梯内外的人能相互理解吗?
能。
电梯里和电梯外我们都待过,稍加理性思考,大家都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但是,我理解你,不代表我就要放下我的诉求去满足你,所以我还是会想尽办法让我赶在开会前到达目的地。
这就是我理解你,但不认同你。
话有点冷,但这事儿我们都做过。明白了这个情况,我们就知道有时候我们极力想说服对方,其实是发错了力。
立场不同下我们如何干预结果?
我们现在明白了,大家是因为立场不同而显得缺乏同理心,那么有人就问了,既然人人有立场,立场有不同,那么人们是如何达成共识,又是如何干预结果的呢?
另外一个场景大家就更容易明白理解与认同的区别了:辩论。
这几年爱奇艺自制的《奇葩说》特别火,辩场上高手如云,大家唇枪舌战,互不相让,辩论的话题都是年轻人关心的,有的深刻,有的幽默,台上的辩手们心知肚明一个原则:永远不要试图在辩场上说服对手。
联想到职场里,我们与难以沟通的同事、上级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奇葩说里的正反方。
我们有着共同的目的,为客户创造价值、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为企业创造利润巴拉巴拉。且共同目标大于个体目标,个人的KPI达不达成不重要,企业盈利才重要。
奇葩说的正反方辩手们也有共同的目的,让节目引起更多的争议和关注,进而大家都能从中获益。而且共同目标大于个体目标,一个辩手是赢是输不重要,节目人气高才重要。
我们又有着不同的立场,我要冲业务量,完成年度考核指标,为快不破;他要保住无纱帽,控制风险,欲速则不达。
既然有相似处,我们就从奇葩说来看职场里的立场不同时,我们如何干预结果。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在辩场上有一方辩手公开表态:对方有道理,我们错了。大家辩来辩去的目的并不是赢得对方的认同,而是说服裁判和观众。
职场上如果你遇到总是跟你唱反调的同事,如果不是由于个人恩怨,那么通常是因为你们所处的立场不同。
比如现代管理者认为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是大家彼此成就,所以在他眼中下属是战友;而部分传统管理者招募下属是为了顺利达成他个人的绩效,所以在他眼中下属是他的大脑和四肢的延伸。
那么与后者管理者谈个人实现和尊严通常是徒劳,因为你们处在了不同的立场,你与他被一扇电梯门隔开,你们彼此理解对方的诉求,但并不认同对方。
当然职场里我们并不是每天都要打辩论赛,大家并不需要总是针锋相对,只是在有事务需要推进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要考虑如何干预结果了,你在职场里总不能这也行那也行吧。
这时我们需要找到这场“辩论赛”的裁判以及场外的观众。想想看影响这场事务推进的关键决策人是谁,围绕这个事物的相关利益方、包含客户都有哪些人,我们需要影响的是他们,而不是那个无法沟通的同事。
这样比喻不是在宣扬职场厚黑,我相信做事儿的人是明白的,我们不一定要主动的拉出一扇电梯门,让两群人分而立之,但如果这扇门已经存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坦荡光明的应对,就是躬身入局的最好姿态。
你有过与人立场不同的体验吗?你是怎么应对的?
近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