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量子纠缠:鬼魅的超距作用
1935年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共同发表论文《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文章中讨论了一个人感兴趣的现象——量子纠缠。
该现象具体描述的是:两个粒子在建立量子关联之后,无论相隔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观测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而只要这两个粒子相隔足够远,这种影响传播的速度必然超过光速,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谈谈量子纠缠:鬼魅的超距作用从感性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也并不是无法理解的。
比如冬天出门的时候把一只手套忘在家里,但是在查看书包前,我们并不知道忘记的是左手还是右手的手套。
然而一旦在书包中看到了右手手套,我们马上就能知道落在家里手套是左手的。
谈谈量子纠缠:鬼魅的超距作用不过这个比喻非常勉强且不准确。
微观粒子并不出于一个确定的状态中,它们遵守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就像一只手套,宏观状态下我们可以确定它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但是对于一只量子手套,它就处于“左手”+“右手”的叠加态。
对于微观粒子的“左手性”和“右手性”,最经典的就是描述“位置”与“速度”的两个物理量,微观粒子处于速度与位置的波函数叠加态当中,如果位置的测量越精确,那么速度将变得越模糊。
量子纠缠说的是,如果测量一对相距遥远的粒子各自的位置或者速度,其中一方的位置完全确定了,另一方仿佛立即 “知道” 它必须有一个定义明确的位置和一个不确定的速度。
谈谈量子纠缠:鬼魅的超距作用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就是将微观粒子的两种状态和“猫的死活”这两种状态联系在一起。
微观粒子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态当中,那么量子水平中波函数的叠加,就会变成“猫的死活”这两种状态的叠加态。
所以说,薛定谔的猫且死且活、薛定谔的猫半死不活、薛定谔的猫既死又活……
而薛定谔本人则用“纠缠”来形容这种诡异的宏观现象。
谈谈量子纠缠:鬼魅的超距作用然而量子纠缠只存在于微观领域,要通过实验来证实极其困难。
因为即便是最微小的环境干扰,也会打断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导致退相干。
所以直到1997年,人类才完成世界上首个量子纠缠物质穿态实验:将一个光子的状态,通过量子纠缠光子对,传输到室内的另一个光子上。
谈谈量子纠缠:鬼魅的超距作用2018年中旬,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大规模量级的实验中实现了量子纠缠现象。
该实验使用硅质芯片上的两个 15 微米的鼓膜,以极高的超声频率振动,并产生了爱因斯坦预测过的奇异量子状态。
15 微米大约与人类头发的宽度相当,从微观尺度考虑却极其庞大,包含了数十亿计的原子。
这个新发现意味着有可能在宏观尺度上人为“制造”量子纠缠。
而这种可能性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