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拜庙

2024-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倏尔挥锋至

忆大年初二,带着敬畏之心履行完成祭祖仪式,敬鬼神不仅仅是敬畏天道,何尝不是我们爱自己的一种表现,珍视自己的出身,以感恩的形态回忆旧时苦难,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新的生活,每一天怀着欣欣向荣的祝福。

按照以往的惯例,新一年龙属相的纠首会组织秧歌拜庙,祖宗之训不可违,尽管村里人才外流严重,每年初二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同村”人汇聚在一起,共同敲锣,打鼓,拍铲,扭着秧歌,浩浩荡荡排着队儿去参与仪式。今年多了很多新面孔,00后的加入让原本不齐的秧歌队再次遭遇新难题,简单的拉练过后终于是找到了“节奏感”,老人奋力的表演着、指挥着、教授着,年轻人循着节奏和鼓点跟随着,如此一场临时搭建的“秧歌团”成立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就是这支秧歌队的神奇所在。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当年的秧歌团是十里八村首屈一指的队伍,敲鼓的一个鼓点,斗志昂扬,双手要举过头顶画一圈才算,寓意着圆圆满满,也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拍大铲的磊磊父亲可以做到精神抖擞,就连平时瘸着的腿也跟着节奏好了起来,让人不禁感叹音乐的治愈性。拍小铲的也不可或缺,四下一拍丝毫没有因为道具小而黯然,队员们伸直手臂挥舞着、拍打着,每个人都尽力指挥着下一刻可能崩坏的节奏,结果就是大家都在点上。那一锤定音的锣自然是主导,作为指挥家必须有非同一般的精气神和对秧歌天然的热爱,还要有本能的节奏感,相当不易,筛选过后,选择了稳重的二大爷带领我们这个新“团队”。

读书人的放不开是有目共睹的,参与了几次以后,我决定要打破常规,突破“舒适圈”,舍弃小铲转而击起了鼓,跟着别人的节奏,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这时候,仿佛我就是这个队伍的一员,仿佛我又回到了小时候追逐着大人的秧歌队出发的时候,仿佛我就是当年的主角,走过他们的漫漫长路,循着文化的痕迹,感受黄土高原男子汉的粗犷和豪放。

这一刻,放下了生活的烦恼与压力,走起路来都觉得富有节奏感,有人说登泰山看日出而小天下,今日我发现,不只有登山,原来怀旧也能让人超然物外,把自己与现实短暂隔离再收回,已经是不一样的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放松,所谓“妙不可言”大概出自于此。

这一刻,老年人放下了身体的病痛,就像磊磊爹走路不再拐,就像二大爷和叔叔们似乎精神状态重回少年,丝毫不逊色正值壮年的我们,我有些明白广场舞的热闹,我有些明白瑜伽和健身操的快乐,或许有了这类活动,人脑的多巴胺会让人犹如加了“兴奋剂”。置身其中成为一员,似乎是人生一大乐事。

这一刻,邻里间的仇怨与不甘似乎消弭于无形,大家一起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我顿悟:团聚的意义不正是在此嘛!大家一起放下成见,快乐专注于一件事,联络联络感情,倾诉倾诉烦恼,所有的不开心通通忘掉,人人收获翻倍的快乐。有人把回家过年计算成本,选择了更有性价比的一方,事实上,最有性价比的恰恰是最符合本心本性的,当理智战胜了自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这一刻,我选择了突破舒适圈是对的,突然发现与其隔离开来,融入也是一种美。往大了说叫和光同尘,往小了说,这叫与民同乐同醉,那么醉能同乐醒能述文的,自然是像我这般对生活还有期待的人。

到了小庙旁,秧歌歌手刘大爷的黄梅调唱腔让我梦回童年,尾字押韵像极了格律诗却又多了一份自由与洒脱,多了一份民风的希冀,多了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情。我们祝福,我们祈盼:乡村的生活好起来,打工的日子富起来,行走的智慧通达起来,美丽的将来还要芝麻开花节节更高。我们感恩当下,怀抱当下,我们希望人生得意须尽欢,我们期待春风得意马蹄疾,我们等待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美好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我。

这一天很短,只有几小时,这一天很长,我们似乎经历过几代人的人生,这一天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当下爱自己,学会了为未来谋划一份宏图大业,即使我们生而平凡,但雄心壮志依旧,风采照人依旧,如父辈挥洒过的汗水滴滴珍贵。虽然战场瞬息万变,我们却也不再是孩提了,坚强通达已是本能反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