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达人联盟心理简友广场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十四节:区分强化原理

2022-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鸿蒙小筑

区分强化原理是指在同样的前提背景下,个体可能有很多种行为表现,但只有某一种行为会得到强化,而其他任何行为都得不到强化,则该情境下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而其他任何行为都将减少或者消失。

在某种特定情境下,使某一种行为得到强化而其他行为被消退的一种应用行为程序,叫做区分强化训练法。它包含三个特征:①在同一情境里,个体必须有两个以上不同表现形式的行为参与其中;②只有一个行为被强化;③其他的行为被消退。

区分强化、分化与泛化等行为原理,关注行为之前的环境因素,即探讨行为的前提背景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在行为科学里,通常把建立在这些原理基础上的应用行为分析技术统称为刺激控制技术。广义的刺激控制技术包含区分强化原理下的应用行为分析技术,狭义的往往指在分化与泛化原理下衍生的应用行为分析技术。

很多人已经不记得自己儿时学习的错误,比如,当我们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但还没有对相应的具体事物一一对应或者对应得不是那么好的时候,呈现一个不十分熟悉或者还未完全掌握的新事物,自己当时的行为反应。比如,呈现一个橙子,幼儿可能会说橘子、苹果、土豆、洋葱等等。

在这个例子里,就涉及到区分强化的原理,儿童的言语行为与所呈现的前提背景的关系。这里呈现的前提背景可能是这样的,妈妈拿一个橙子问儿童:这是什么呀?(通常第一次妈妈都会直接告诉孩子实物的名称,但数次以后,很有可能这样问)儿童的言语行为反应可能是“土豆”(也许这两天他正学说“土豆”),也可能是“橘子”(可能最近他刚刚把“橘子”这个词汇和实际吃到的橘子建立了一点点联系),也可能是“橙子”(这是妈妈的教学目标),也可能是儿童自创的任何其他词汇。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前提背景下,在这个还在学说话的孩子己经有的一些言语行为库存(只是可能与生活中具体的对应关系还不牢固而已)的基础上,出现的行为反应可能不止一个。

正如上例描述的情况,现实中的妈妈会对上述种种可能的行为现象做出怎么样的反应呢?假如孩子说“土豆”,妈妈异常欣喜地夸孩子“哇,太聪明了,能看出这是一个土豆”,而且每每呈现橙子的时候,都强化儿童说“土豆”的现象,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好在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妈妈,所以每一个心智正常的儿童也总能把自己语言的行为库存与具体的现实生活一一对应而不至于混乱。

区分强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屡见不鲜。譬如在家庭里,如果我们试图为孩子讲故事,而孩子可以表现出专心听故事的行为:支着耳朵,头倾向于您,眼睛盯着您,情绪随着故事的情节与您的表情和声音节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他也可能表现出非您所预期的行为,比如东张张,西望望,就是不看着您的方向,或者抠抠鼻子,揉揉眼睛,或者小屁股在凳子上扭来扭去,一副坐不住的模样。

父母对两种行为的处理方式可能也会不同,前者讲得更生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将更为丰富。换句话说,父母可能会进一步用声音、笑容与愉快的情绪“强化”孩子的行为;对后者,则有可能停止讲故事,表情也不是很愉快。而当孩子表现出乖乖听话的样子,父母们才会继续他们的故事。

假定在两种情况下,孩子对听故事本身都还是有兴趣的,也就是说,讲故事的流程不被人为地中断是他们所期望的,那么,父母对同一情境下的两种行为的处理就是区分强化的典型例子:对于全神贯注听故事的行为给予强化(故事情节:声音带来的强化;表情变化:情感互动的强化),而对于其他任何非相关行为则给予消退(终止故事,终止愉快的情感互动)。其结果是孩子的预期行为得到加强,而非预期行为则减少。

再比如,在学校环境里,假定A通常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别人说些什么,而一味地希望别人都来注意他,因此,经常不顾别人谈论的主题,喋喋不休地插入自己的想法、意见或主张。班主任教导大家,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理会他的任何举动,既不因此对他怒目相向,呵斥有加,也不要因此而不欢而散。大家依然继续感兴趣的话题,努力维持原来未被打扰的状态,就好像他不存在一样。

当他不再不分时机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或者唐突地插话、答言而耐心地倾听别人时,大家都给他以赞许的目光与注意,并及时给他发言的机会。长此以往,A变得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并很快成为小组活动的领导角色。

注:ABA践行课,是青岛新阳光研究所李克富老师推出的系列课程。节选转载,也是我收藏及消化吸收的一种方式。期与读者分享研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