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

2023-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胡畅舟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个节点。是划分古代史和近现代历史的节点 。可是似乎,此节点前后并没有很大变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最初,在鸦片战争刚开始时,清朝是否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呢?似乎并没有。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有富庶,朦胧的江南,唐朝时达到顶峰的经济,万家灯火,繁华熙攘。平旷的华北田园农人劳作,中国有极辉煌的过去,所以,中国怎么会容易否定做出改革?何况,此时清朝要学习的还是英国。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英国是什么?是蛮夷之国,是没有文明,只靠经商起家的小国。无法让人信服,更不想学习。但事实上,差距并不小,而到后来,经过了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才让大部分人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可是,在鸦片战争后,是否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不是的。一些如林则徐一类的人意识到了问题。

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改革依然没有推动成功?

如果要变革,第一所需的就是人才。到哪里去找人才?而这也就不可少的要用到作为主体民族的汉人。这意味着要给汉人分权,但这样从清朝开始统治基本都是不曾有的,这触犯到了满清贵族的利益,他们统治的根基,所以满汉冲突极其激烈。

而且,就算满人放弃权利,解决了满汉冲突,愿意变革,能成功吗?

首先,明确一点,变革不能激进。日本国很小,所以明治维新的进程很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做到了改变方向。但是中国是大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阶级早已根深蒂固。几千年的修齐治平的理想,都无疑使得中国想要改革难上加难,所谓"船大难掉头"。第一,精英能有多少人?只有一部分人意识到改革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变革。其次,如果激进改革,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管理系统混乱,在民间也会闹出很多纠纷。

所以只能缓慢改革,幅度变小。但是,如果想要进步,追赶西方,不快速能行吗?当然不行。这就是一个撕裂的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

那么,清朝不着急,一步步改革,不比不改革更好吗?

如果要缓慢改革,一定要定有大目标,大计划,每年推进一些。可是如果想持续改革,拥有大规划,就需要以稳定为基础,但这在当时的清朝谈何容易?天子更换频繁,人的想法又易变。一个政策根本无法长久的施行下去,今日还热火朝天,明日便完全相反。其实从深层次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皇帝对国家的把控力不够,他们无法控制?但是,封建帝制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清朝当时的制度也不满足改革的条件。

而正是因为这些问题 ,导致本就想要改革 却无能为力的人更急,这就更容易激进改革,导致事与愿违。

有这些问题,也就意味着此时中国离走上正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是无可否认。而中国的独特性也必定意味着改革也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所以,中国必须自己开出一条改革的路。而到了现在,中国已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并且沿着正确的方向通往光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