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
“我无奈于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中国影协十届一次理事会上,陈道明当选中国影协主席
01
《我的前半生》大热,
陈道明在剧中演一位餐馆老板,
虽然戏份不多,却赚足了眼球。
剧刚播完,马伊琍上《圆桌派》时,
透露了陈道明拍戏时的一个细节:
“当时道明老师只是来客串的,
他的戏份、台词都非常少,
大部分时间是没有戏的,
但他也不去休息,就永远站在旁边看,
不提意见,就看你们怎么演。”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一次吃饭,马伊琍就说:
“陈老师,您是我们前辈,
以前都是我们站在旁边看您演,
现在您倒常常站在旁边看了。”
陈道明笑了笑说:
“我的表演是带着年代痕迹的,
带着那种年代感的痕迹演现在的戏,
很可能脱节,所以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
希望看看你们这些正当年的人怎么演戏。
我想融入你们,但不能太扭捏作态了,
我得首先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行。”
窦文涛一听,连连赞叹道:
“要不说怎么牛呢,看看人家这见识!”
02
1955年4月26日,
陈道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陈宗宽毕业于燕京大学,
后来在天津医科大学执教。
由于解放前在天津美国救济总署当翻译,
浩劫来时,陈宗宽成为重点审查对象,
进牛棚,下干校,极其焦虑和痛苦。
按陈道明的家庭成分,“上山下乡”是没跑了。
当时学校排节目,陈道明经常起哄表演,
老师陈鉴铜看了,非要推荐他去专业学校。
戏曲学校招生,叫陈道明去,
曲艺学院招生,又叫陈道明去。
可陈道明当时压根儿没想学表演,
在这方面一点兴趣也没有,
每次答应说去,结果都跑了。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最后,天津人艺话剧团来了。
陈老师又给陈道明叫到跟前:
“别的不喜欢,说话你总会吧!”
陈道明拧着性子说:“不去。”
陈老师说:“不行,你必须去。”
还找了两个同学“押”着他去。
陈道明无可奈何地跑去晃了一圈儿,
根本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为了避免“上山下乡”,毕业前填志愿,
他抱着幻想填了邮局和化工厂。
“其实当时我也是胡闹,
因为我知道我必定要下乡去了,
填这个志愿不过是想试试运气。”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在离毕业还有半年时,
一天,陈道明在操场打球,
突然有同学说传达室有他的信。
陈道明心说,谁能给我写信啊。
打完球跑去一看,一个粉红色信封,
里面居然是天津人艺寄来的录取通知。
这是陈道明生平收到的第一封信,
看完通知书整个人都懵了。
陈道明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
父亲陈宗宽感到非常不以为然,
在老辈人心中,这算不得体面的职业,
只好无奈地说:“唉,还能干嘛呀,
既然都录取了,你就去吧。”
03
读书时的陈道明,
算不上勤奋刻苦的学生。
“我从小就属于主动性很差的,
只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兴趣,
学习都是家长老师督促着,
上课时尽给老师们画肖像画了。”
彼时的陈道明,骨子里就不爱表演,
被命运推到天津人艺话剧团之后,
陈道明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
学着学着,倒也觉得还不错。
然而等到有机会上台了,
却一跑就是整整7年的龙套,
上一场演匪兵,下一场演特务,
再下一场又演八路和群众。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陈道明1976年,左一
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
陈道明心里也有了些情绪。
“怎么老是让我演这些啊!”
有一次又让他演一个匪兵,
最后一幕,要从左边慕条跑到右边慕条,
一边跑一边喊:“冲啊!”
因为只有半边脸对着观众,
上台前,陈道明化妆就化了半边脸。
一落幕,领导就狂批陈道明一顿。
回去后,陈道明深刻地反省,
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心浮气躁。
当他开始接到一个个配角时,
他渐渐懂得了,一个人从事一份工作,
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在这个世界上,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主角,
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光鲜亮丽,
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是平淡的,
但即便如此,只要用心去做事,
谁也不能否定他的努力。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回忆在天津人艺的日子,
陈道明说:“当时我太一般了,
一般到我都想要改行了。”
就在这时候,他遇到了杜宪。
彼时,在北京广播学院就读的杜宪,
在学校里是人尽皆知的大美女,
不但个人能力突出,家境还好,
父亲杜庆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生涯获奖无数,地位极高。
这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
得知女儿爱上一个不出名的演员,
心里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儿。
毕业后,杜宪成为央视新闻联播主持,
两人之间的“差距”似乎更大了。
可自始至终,杜宪都没有动摇。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陈道明一无名气、二无社会地位,
那些追求杜宪的男人都很纳闷儿:
“她怎么就会看上这个小演员呢?”
陈道明也说:“我太太能看上我,
只能说她太伟大,完全没有功利心。”
那时的陈道明与杜宪身处两地,
为了让这段爱情开花结果,
1978年,他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考,命运就出现了转机。
04
在中戏进修了4年后,
陈道明演技有了质的飞跃。
1984年,《末代皇帝》剧组找到他,
希望他出演爱新觉罗·溥仪。
《末代皇帝》一拍就是整整4年。
那4年里,陈道明天天骑着自行车去拍戏,
酬劳上,每个月惦着夜宵补助费,
因为那比片酬还多。
这4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电视剧一经播出,收视率气贯长虹,
陈道明也成了众人皆知的演员。
没多久,当他出门走在大街上,
有人远远地冲他喊叫:“嘿!皇上!”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陈道明中戏毕业大戏定妆照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1990年,导演黄蜀芹拍《围城》,
想来想去,觉得陈道明身上那股书卷气,
最适合演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
于是她找到陈道明:“这角色非你不可。”
之前,陈道明早就看了三四遍《围城》,
也知道这是一部多么深刻的作品,
连连摆手:“演不了、演不了,
我现在的演技还不够支撑这样一部戏。”
可黄蜀芹觉得非陈道明不能演,
直接放话:“那我就等你,
你什么时候演我们戏什么时候拍。”
即便是不小心摔折了腿,坐着轮椅,
黄蜀芹还追到北京去说服陈道明。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事实证明,黄蜀芹没有看走眼,
像方鸿渐这样不中不洋的人物,
身上泛着喜剧式酸腐气息的文人,
只有陈道明这的气质和演技能驾驭。
短短10集的《围城》,拍摄100天,
为了演好方鸿渐,陈道明反复琢磨人物,
大夏天还穿着长褂在家里踱步、念白。
一天下午,杜宪从外面回来,推门一看,
陈道明穿着长衫,正在找人物感觉,
杜宪说:“你傻呀,中暑了怎么办!”
陈道明低头一看才发现,
长衫前胸后背早已湿透了。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一番摸索后,为表现方鸿渐,
陈道明设计了“一惊一乍”演法:
总是神情落寞地游离于周边环境,
每被旁人问到和提及时,
都先是吃一惊,才回过神来。
这个冲突制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身为天津人,他练出尖声尖气的“上海普通话”,
这种口音在方鸿渐耍贫嘴的时候更为生动,
酸腐的小知识分子气栩栩如生。
《围城》热播之后,陈道明更红了,
成了全中国炙手可热的男演员。
连钱老本人都写信告诉他: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05
三十出头的陈道明,
成了全国名气最大的演员。
迅速走红给他带来的除了名利,
还有心态上的浮躁和轻狂。
当时的演员,虽然不比今天的偶像,
还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走哪儿都有人认识,追着要签名,
大大小小的活动、戏都来请他。
在外界的追捧和赞誉之下,
他有点儿轻飘飘的,觉得自己牛了:
“九十年代名利的出现也教会了我轻狂,
到什么程度?不自重、自不量力、自以为是。
无视比你能力更强的人,这就是狂。”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因为《围城》,
陈道明与钱钟书结识。
幸好在那时,他去拜访了钱老,
一进屋,发现老人家深居简出,
家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
满屋子都是各种各样的书,
唯一出声的,是煎药的药锅。
一到时间,药锅就“噗噗”地响。
到钱老家跟先生谈了三次话之后,
陈道明在那种书香的氛围中,
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
父亲是个老派知识分子,一身傲骨,
回家的路上,他想到父亲的教诲,
回想这段时间过的生活,
觉得自己成了个莫名其妙的人。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在文化的面前,学问面前,
我觉得自己那点名气连屁都不是!”
圈子里的赞扬蒙蔽了他的眼睛,
失去了一个人对虚荣、浮华的抵抗力,
也失去了一个人应有的自重、自省。
就在不久之后,父亲去世了,
更加让陈道明怀疑眼前的生活,
怀疑自己到底身处怎样一个圈子。
有段时间,他整个人都“晃范儿”了,
不知道该干什么,一演戏就难受,
差不多五、六年都是这样的状态。
回到家,他也越来越不爱说话,
想来想去,又不可能离开这个行业:
“都快40岁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我还能去做别的什么吗?”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在杨澜的一次采访中,
陈道明说:“我拍《末代皇帝》时,
电视在全中国还是一个稀罕物呢,
一个电视剧,烂得不能再烂的,
也能把一个人全国共晓之。
所以说,当时我得到的名气,
完全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
陈道明开始清醒地认识到,
自己的成功带着某种运气成分,
如果再这样心浮气躁下去,
会彻底成为一个浅薄无知的人。
1993到1999年,最火的时候,
他却基本上处于了半隐退状态,
开始大量地读书、写字,凭兴趣做事。
他给自己定下未来希望成为的样子:
一个满腹经纶、却不炫耀的平凡人。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慢慢地,陈道明的心平顺了,
一种柔和的东西进入了他的生活,
即便是没有人再来找他拍戏,
他也丝毫不觉得害怕、着急、郁闷。
按照圈子里普遍的看法,
那几年,他突然就沉寂了,
很多人一度以为他要走下坡路了。
实际上,陈道明找到了自处的方式。
他狠狠撇弃了前几年的浮躁,
让自己沉浸在书香和艺术中。
看得越多,学得越多,懂得越多,
他越发认识到快乐与否与外界无关,
有一个洁净、从容、真我的精神世界,
才能让一个人活得百毒不侵,
不为世间的诱惑和毁誉而动摇。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每个人这一生,都有两次诞生,
一次是肉体出生,一次,是灵魂的觉醒。
那时的陈道明,迎来了第二次生命:
他发觉自己可以放下名利的欲望,
也不用去迎合任何人说假话、套话,
只要在职业上用功、用心、无愧,
就能够到达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经过这段时间的检验之后,
我知道,即便将来我什么也不是了,
我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快乐。”
06
2002年,高晓松拍《我心飞翔》,
其中一场戏,陈道明在河边负伤,
要躺在小船上,靠船桨晃晃悠悠上岸。
高晓松寻思,为了画面好看,
得要有夕阳把河面反得非常亮。
当时,没条件给剧组等太阳落山,
就先在山上拍别的戏,等夕阳来了,
摄像师扛着机器撒腿就往桥上跑,
陈道明一口气跑到河边,扭头问:
“多大的头?多大的头!”
摄像师扯着嗓子喊:“250!(焦距)”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250焦距的景深什么概念?
稍微把控不好,画面就虚了。
只听陈道明回了一声“明白!”
躺在船上,把桨一斜就开始演,
此刻,画面正定在波光粼粼的河上。
要知道,这么好的镜头,转瞬即逝,
肢体动作一旦太大,演员就出画了,
出画就失败,夕阳一下山,就全砸了。
当时剧组预算有限,根本没机会试错,
高晓松坐在监视器前一直流汗。
陈道明呢?神了!整个长镜头下来,
居然可以让人和桨一直沿着画面走,
不管怎么爬、怎么翻身,人都在画里。
一整条下来,高晓松当时就跪了:
“老陈,你这也太厉害了。”
陈道明笑笑:“你还没注意到吧,
我中间挥了一下手上的桨,
因为我觉得你拍在这儿差不多该剪了,
这是我给你留的剪辑点。”
高晓松佩服得五体投地:
“给你当导演真是太舒服了!”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拍摄《归来》前所画手稿,陈道明经常为饰演的人物画像
拍《康熙王朝》的时候,
皇子被俘,瞒着陈道明演的康熙,
康熙知道真相之后,勃然大怒。
拍头一条的时候,陈道明按剧本走了。
导演说:“非常好、非常好。”
陈道明却问:“能再来一条吗?”
拍第二条的时候,他突然不走剧本,
把演对手戏的皇子叫到跟前,
“啪”的一个耳光扇在对方脸上。
念完对白,满脸懊丧的康熙,
又是“啪”的一个耳光扇自己脸上。
当时的现场人员都懵了,
半天,导演才站起来鼓掌:“牛!”
事后,陈道明接受采访时说:
“如果这个演员十分在意,
我愿意郑重地跟人家说声对不起,
不过,如果我在戏里突然被人打一个嘴巴,
我是不会感到任何诧异的,
我会顺着这个嘴巴演下去。”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拍戏时的陈道明,
专注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每一个角色,他会花很多时间研究,
为了演好康熙,他翻烂了《清史稿》。
《建国大业》里阎锡文只有一分钟的镜头,
他却为此看完了人物的所有背景。
演戏期间,为了让人物附体,
他经常穿着戏袍就不脱了,
甚至离开片场,还处在人物情绪里。
由于对人物和剧情了解深入,
他能给导演呈现七八种不一样的表演。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阎锡文
演《黑洞》时,
他饰演企业家聂明宇,
此人暗地里是一个黑社会老大,
本质上是个变态的社会畸形儿。
为了让人物更有历史的纵深感,
陈道明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口罩道具,
每次出门行凶,都会戴口罩。
为什么?因为口罩是六七十年代必备物品,
一个简单的口罩,就暗示了人物的过去。
而为了深化聂明宇内心的罪恶,
他又要求剧组给他搭建一间密室,
在密室里演奏富有年代感的手风琴曲,
不但呈现出这个人物过去的痕迹,
还将角色内心的阴暗给具化了。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病态的聂明宇
每一次用心揣摩和导演商讨后,
陈道明都会让作品增色不少。
从艺这么多年,即便有差的作品,
他也很少呈现出很差劲的角色。
在他看来,身为演员,要有素养,
要用心理解每个角色、每个作品,
才能呈现出最精彩的表演方式。
演戏用功、刻苦,这是他坚守的准则。
因此陈道明的演技,公认的一流。
怎么才能做到一个行业里的一流呢?
无非是甘于寂寞,精心打磨自己,
不抱怨、不浮躁地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
只有那些孤独地把事做到极致的人,
最后才可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神。
07
早些年,刚红起来时,
陈道明就不太习惯应酬。
他骨子里是个向往安静的人,
一到饭桌上就觉得放不开,
“有的人一句话来回说三遍,
名片要给你递上七八次,
我就觉得太别扭了。”
当明星们受到的追捧越来越高时,
陈道明却有意让自己变得边缘化。
剧组拍完戏,他就一个人待着,
聚会从来不去,应酬从来不接。
更多时间,他放在了女儿、妻子身上,
把生活留给了自己的兴致。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陈道明弹得一手好钢琴,
在家里看书看得倦了,
就坐下来弹上两三个小时。
除了弹琴,他还会萨克斯、手风琴,
甚至亲手组装过乐器。
忙着演戏的间歇之中,
他习惯用音乐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年纪再大了一点之后,
又迷上了画画、书法和下棋,
在家拿着毛笔抄写《道德经》,
或凭记忆画拍戏过去的地方。
看书,他爱看杂文,爱读洗练的文字,
一套《鲁迅全集》早就被他翻烂了。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陈道明有一个大房间,
专门用来放糖人、面人、木工。
糖人、面人是女儿幼时的最爱,
他经常做一两个,给女儿当礼物。
时间充足,甚至给她裁一身衣裳。
女儿出国的时候,他告诉女儿:
“第一,我希望你健康,
第二,我希望你快乐,
第三,尽量好好学习。”
在他看来,人这一生非常短暂,
健康、快乐比什么都来的重要。
对于物质追求,他要求女儿适可而止。
有一年,女儿打电话说想要个LV的包,
陈道明非常直接地说:“你到底想要包,
还是想要包上那个名牌标签?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个包,
爸爸可以亲手给你做一个。”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许许多多混迹在名利圈的人,
都想趁着年轻、名气尚在捞钱,
陈道明却更愿让自己活出人味儿。
凭他的身价,本可盆满钵满,
他却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呢?
我又不买飞机大炮、航空母舰,
人活着是靠内心世界去支撑的,
而不是靠穷奢极欲去获取快乐。”
历经《围城》之后的反省期,
他坚持与名利拉开一段距离,
因为他发现,比物质暴发户更可怕的,
其实是做一个精神上的暴发户。
一个人获得无形的、巨大的荣誉,
很容易丧失真我,失去纯粹,
要么得意忘形,要么焦虑不安。
唯一的救赎,就是看淡这一切。
陈道明:力压成龙、怒斥冯小刚、圈粉崔永元,他的人生模仿不来!所以,每次拍完一部戏,
陈道明就会歇上一段时间。
拍完《英雄》,他歇了一年,
冯小刚请他演《夜宴》里的厉帝,
他觉得和康熙重复,不肯接,
陈凯歌找他演《梅兰芳》,不接,
胡玫的《孔子》,同样也被拒绝。
即便想拍戏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
“剧本必须符合我的审美、价值观,
不然就是给再多的钱我也不会演。
如果真是个好剧本,我宁愿少拿钱,
然后让导演去物色更好的演员,
咱们努力把它做成一个好作品。
有一部戏,我给他们打了五折,
让剧组去请了更优秀的演员,
我不想独占那么多的制作费,
其他的都是虾兵蟹将。
拍戏不但要钱,还得要脸。”
如此挑戏的一个演员,
如此不爱应酬的一个演员,
难免让圈内人觉得过于清高。
冯小刚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陈道明是个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他不喜欢迎合这个圈子的生存方式,
也不想靠谄媚在这个圈子里讨好谁。
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清高与孤傲,
其实内里是一种难得的清醒与自律。
陈道明一直按照内心的标准行事,
无论是做人、做艺,都有一把心尺。
在这个欲望泛滥、诱惑横行的时代,
许多人活着,见这个也抓,那个也要,
结果越活越沮丧,越活越迷失,
就是因为心中少了一个清醒的坐标,
少了一把这样衡量事物的尺子。
有了这样的尺子,人才会懂得取舍,
有了取舍,人才能活得更通透。
08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面,
冯小刚讲到陈道明的一件趣事:
曾有一位演员,当时已小有名气。
听说陈道明要赴外地演出,
恳切要求,能不能带上他挣点外快。
陈道明非常爽快,说:
“行!我替举办方做主了,给你5000。”
演员很高兴,连忙道谢。
陈道明说:“给你找个什么事干呢?
这样,你就负责在后台催场吧。”
演员忙说:“别啊,我能唱歌呀哥哥!”
陈道明说:“你唱歌,谁听呀?”
冯在桌子下面踢了陈一脚,
提醒他别让人家下不来台。
结果陈当着人家面问冯:“你踢我干嘛?”
这就是陈道明的脾气,
直来直去,有一说一。
从内心来讲,
陈道明想远离名利场,
但他身上的那股文人劲儿,
又总让他对看不惯的事发声。
每次接受采访,他都直指要害,
当着记者的面让对方下不来台,
他说:“演员平时废话就挺多的,
接受采访,就不要再说些化妆的话了。”
所以,他不说假话、套话、场面话,
对于演艺界乱七八糟的事,
甚至对一些记者的采访腔调,
他总忍不住点破痛斥。
《归来》做宣传的时候,
主持人问:您和巩俐老师飙戏,
是不是觉得特别过瘾?
陈道明:现在文学语言,
都被娱乐节目用到极致了,
都用的极为刺激。
我俩没有飙,就是我们俩合作。
你给我解释一下飙是什么意思?
接着,一个记者站起来问:
有在张慧雯身上看到巩俐的影子吗?
陈道明:我看不到任何演员,
是另外一个演员的影子,
就是一个演员,不能复制,
一代一代的女演员怎么能复制呢?
两句话把记者搞得当场无语。
谈及现在影视剧的炒作风,
陈道明毫不避讳地斥责:
“开拍前不问剧本内容、不要情怀内涵,
想方设法找话题、炒绯闻,
演员不会演戏没事儿、剧本再烂无妨,
只要有绯闻,肯定有收视,
这样的道德品位怎么提升文化口味?”
对于铺天盖地的抗日神剧,
他也曾在记者会上表态:
“无论是终端掌握者、编剧,
还是演员,每个人都该有文化自觉,
只有这样,就不再有血腥暴力,
更没有‘裤裆里掏手榴弹’、
‘弹弓打飞机’的荒诞戏码。”
一些演员自称“压力大,借毒减压。”
对此,陈道明发问:
“谁没压力?你有老百姓压力大吗?
你比老百姓挣得多、社会关注度高,
非说有压力,也是想出名、想风光的压力。
用压力解释吸毒,纯属借口,
这就是没教养的表现!”
当如今文化让位于商业,
一切娱乐向低俗化下沉时,
陈道明表现得有些“怒其不争”。
似乎到处都在谈论文化,
实际一切都是商业的外衣。
他觉得现在一切都在向钱看齐,
大家都急急忙忙要抓一大把现金,
“拍《一个和八个》的时候,为了晒黑皮肤,我们可以在广西大龙山水库什么都不干,光晒太阳晒一个月,一个小电影,拍四五个月的时间。那个时候叫拍电影,现在叫抢钱,完全是两个时代。所以现在出了一大堆破烂!”
为此,他常常感怀过去的精耕细作,
觉得那时在技术上虽然还很粗糙,
但是实实在在是想创作好的作品:
“过去还有一点风骨、一点孤傲,
还有一点竹节精神,现在呢,
全部都被钱同化了!”
09
在电影《一声叹息》开头,
张国立曾念了这样一段独白:
“有些事隆重地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
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
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
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
很多人说陈道明孤傲、清高、难对付,
说他好为人师,喜欢端着,不接地气,
可陈道明自己心里最清楚不过,
对于他这样怀揣着文化情结的演员,
面对如今滚滚袭来的商业浪潮,
面对一出出喜剧、悲剧变闹剧,
心里剩下的,不过无奈的叹息。
陈道明不止一次说过:
“我无奈于这个世界,
我可能没有能力去改变世界,
哪怕很小的一个世界。
我只能很努力地去做到世界无奈于我,
尽量不被世界的事物所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一次次表态,
并不会立马改善这个时代的风气,
追逐利益的人群永远会挥舞手臂。
但在浪潮之下,他选择独立的人格,
无法改变世界,也绝不跟世界妥协,
不低俗,不折腰,不作文化之恶。
他说:“我始终认为,人这一生,
不一定要去做多少好事,
只要不做坏事,就可让天下太平。”?
从浮躁时初尝名利的狂傲,
到三访钱老后深刻的自省。
多年来,陈道明践行着当初的目标,
不遗余力地去做一个有内涵的凡人。
其实,他所走过的这一段路程,
也是每个人都会走过的一段路程,
人生在世,总会受到这般那般的诱惑,
金钱、美色、名誉,总有一个打动你,
不幸的话,就会在黑暗的森林里迷路。
唯一的出口,就是像陈道明那样,
去杂欲,减行装,正心音,守底线。
因为要想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活得快乐,
首先要明白如何去安放自己喧闹的心,
只有心安定了,灵魂才不会流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