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杯星巴克看执行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5640/0aca59292b557f35.jpg)
那天在楼下吃过早餐,小秋开车载着我,由于会员卡里免费兑换的优惠券转天就要过期,所以这次只能特意跑一趟星巴克。
行车过程中,小秋嘱咐我兑换一个中杯摩卡,如果能加钱换成超大杯的话就更好,我点了点头。
到达星巴克门口,停车熄火。小秋将手机解锁,手指找到优惠券的二维码后将手机交给我,再次叮嘱我如果能换超大杯就换,不能换的话,中杯就中杯吧。我点了点头,推门下车。
来到星巴克,径直走到柜台前,说明了我的来意,服务员表示可以兑换超大杯,我内心雀跃,兑换,扫码,等待咖啡。
接下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我像过去一样,拿了一个纸箍套在杯子上就出门了,刚打开车门,我想起来忘了拿盖住杯口的搅拌棒。我将咖啡递给小秋,告诉她我刚才忘了拿搅拌棒,准备回去再拿一趟,转身刚要走,她叮嘱我还有袋子,我笑了笑点点头,快步跑了回去。
当我拿着袋子和搅拌棒回到车里的时候,小秋看了看袋子,疑问道:“怎么没有纸托?你是不是没跟服务员说要带走?”
我楞了一下,回忆起当时确实没有说带走。我陷入反思,回想当时为什么没有说要带走,为什么当时会按照那样一系列的动作取走咖啡。
思考到一半,小秋说道:“咖啡太甜了,你当时没有说是要半糖嘛?这个袋子,没有纸托的话,咖啡装在袋子里,走路时会洒掉。”
看着我一脸难过,小秋安慰道:“是我错了,我没把话说全,让你来回跑好几趟”。
虽然只是买一杯咖啡而已,但这件事情却引起我的深思。
在这件事情中,我的大脑只关注在小秋叮嘱我的事情上,即能换超大杯就换成超大杯,当这件事情完成后,我的大脑就陷入了待机状态,一切行为按照往常的默认习惯来进行:拿纸箍,套在纸杯上拿走。
这个默认行为,是过去的行为刺激所形成的结果,过去常常是在逛街或看电影的情况下,才会买一杯星巴克,那个时候往往只是拿一个纸箍而已,最多再拿一个搅拌棒。所以,在行为习惯里我只记得这两件事。
其实这件事,如果用心去做的话,我会先思考小秋买星巴克的目的。她是打算带去公司喝,从她停车的地方到公司需要步行一段距离,如果装在袋子里的话,拿着会比较方便,但是只装在袋子里,咖啡会不稳,所以得需要一个纸托在里面,这样咖啡才会稳稳地装在袋子里。
如果用换位思考,是我要买一杯咖啡,带去公司喝,而且停车的地方距公司还有一段步行的路程,估计这些事情我都会想到。
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学到的知识,知道与做到还差很大一段距离。往往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更多的时候是没想到。
这个时候,反思和举一反三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下次再帮小秋带咖啡或者帮助别人做事情,我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弹窗提醒”,像上网时屏幕右下角会经常弹出一个小窗那样,暗示自己此刻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对方,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会遇见哪些情况,想要达成什么结果。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小秋是我最熟悉的人,但是她喝咖啡只要半分糖的习惯,我却一直没有注意到。
常常把时间和注意力都献给了手机,献给了别人的生活,却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人。在欲望越容易得到满足的时代,自律显得更为重要,懂得克制才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总结一下,今后在帮别人做事请,或者接到上级安排的任务时,注意“弹窗提醒”,善用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对方,会满足什么样的要求,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还有,懂得克制,善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