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心理

浅谈心理剧--“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2017-11-16  本文已影响40人  都悦

前段时间去到一个咨询师朋友那里,在搞心理剧,要在两星期后表演,大概5-8分钟,主题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内容大概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讲述夫妻日常生活一件具体小事,然后产生冲突,进而牵扯到孩子。  第二部分,就是孩子回家,父母把怨气迁移到孩子身上,而15,6岁的孩子因为处在一个生理心理极具快速变化的时期,衍生出各种复杂心理,比如叛逆,逆反,也就是主题讲到的 “青春期”,这时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巨大争执。第三部分,就是咨询师旁白一幕,来告诉大家,这样的问题,很多家庭会遇到,很多都是视而不见滑过去,然后不断重复上演。但实际上,这类问题,假如找到一些好的方式,转变一些看待事物的想法,是会有根本性的变化的,会让家庭更少的摩擦,更加幸福快乐。

其实这个剧本身已经有一个版本,但是我们在此基础上有一个改良,让前两个部分的矛盾,能够设计的更加凸显,增强观感和戏剧性,从而能让大家更加深刻的受到冲击,以联想到现实生活当中类似的情景,把大家带入进去。其实这就是心理剧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最初,心理剧是作为来访者治疗的一个手段,通过让来访者扮演某个角色,从而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从而了解来访者一直理解不了的对方的想法和心理活动。而一旦进入情景理解了对方,自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但既然作为剧,那就要有观众。所以,心理剧慢慢也在增加观赏和传递影响性功能。

第一部分中,妻子加班回来晚,但是依然买菜回来,想着家人在等她做饭。这时候,丈夫在家看到,就有情绪,觉得妻子没有尽到应该的家庭责任,而且孩子还没回家,也不知道在哪里。这时候,就开始产生对话。

          在家里,爸爸坐在椅子上玩手机(葛优瘫)。

          妈妈提菜进屋。丈夫起头。

          “你还知道回来呀?”(带一点怨气)

          “你又发什么神经呢?”(语气温和)

          “我发神经?现在都几点了?”

          “噢,我不是加班呢嘛,你看我拎的菜,你肯定饿了吧,我现在就去做去。”(语气愧疚,但温和)

          “你那破工作干脆别做了。”

          “我不工作你养我啊?”(略带玩笑。)

          “我在外边天天赚钱,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语气中,怨气升1度)

          “你赚的那点钱,够花吗?”(语气中,转严肃。)

          “你不会节约点用吗?那钱能赚够吗?”

          “我是可以节约一点,那孩子呢?”(语气中,怨气升1度)

          “孩子怎么了?不够吃还是不够穿?”(语气中,怨气升2度)

            “你看现在什么社会了,孩子的钢琴费,一年要2万多,暑假出国旅游花了2万,……”(语气中,怨气升3度)

          “你还跟我提孩子,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还没回来,跟你一个德行!”(语气重,怨气升4度)

            第一部分结束。

其实这里展现的核心冲突,其实看起来是在讲经济,但是背后想反映的是丈夫对夫妻双方家庭分工的刻板印象的不合理,以及妻子的一种夫妻分工不合理下的长期隐忍下的习惯性分工思维。

先说妻子,一开头,丈夫明显带有怨气,就是觉得晚饭没有做好,孩子没有看好,我没吃的,也没人关心,我这忙一天,为了什么?你这个做妻子的,不合格。但妻子的回应方式,其实就显示出了问题,因为她的回应内容,也是站在丈夫认为合理的的分工角度的,这其实就反映了很多传统家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受传统文化影响,夫妻双方都容易建构一种可能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的分工思维,而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维护,即便这种分工对妻子一方极其不合理,但是妻子也在受着传统文化和生活中丈夫强化的影响,习惯性的接受着这一切,但不代表潜意识没有过反抗的意念。

所以,妻子从语气转严肃这里开始,谈男方赚钱不够花,实际是有戳男方自尊心,但这种戳实际上是一种反抗的表达,是不想再隐忍和被压抑的表达。而在此之前,假如男方今天不这样紧逼,可能女方还是会隐忍用自己的方式来尽力满足自己的角色分工任务:一方面,要照顾好家,洗衣做饭,照顾好孩子,另一方面,还要能赚钱养活起自己,经济基础独立。这两方面任务,都需要钱来实现,而妻子的加班,也是妻子在尽力满足这种分工要求和自我价值实现要求。

再说男方,实际男方开始就有两种怨气的杂糅。一方面,辛苦赚钱回来家,结果家什么都没有,就好像我种的西瓜,回来家一看,只有西瓜皮。老婆孩子全不在,是自己为家付出的不公平感。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妻子在家庭分工角色中作为妈妈角色的失职的怨气,尤其是父亲很关心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妻子这样忽视这份分工,会因为爱孩子,而转化成对妻子角色分工失职的恨。所以,这两种怨气杂糅在一起,就爆发语气越来越激烈的对话和争吵,看似一件生活小事就这样一步步升级了。

而演员在心理剧中,通过细心的把握对话中的语气,语调,语速,这些非言语表情,在剧情高潮点能够很好爆发,就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对话内容如果越贴合实际,越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共鸣,就越有带入感。如果观众看到这里都能够迅速回忆,对照生活,若有所思,扪心自省,那我想这就是一部心理剧的成功。

表面上看似简短平常的对话,背后却可以有着极其丰富的深刻内涵。这就是心理剧的“后劲儿”或者叫“穿透力”,也是引起共鸣和思考的根本所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