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4个层次(如何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而且是一个睿智、如臂使指般的娴熟与淡定。甚至像卧龙先生那样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的从容潇洒。但是在生活中,理想与现实总有很大的差距。这其间,我想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没有得到深刻的认知。
1,说教
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只善于使用一种最本能的模式:说教。
本能是什么?本能就是你的信念系统所建立起来自动化反应。
本能说教的教育方式来自于我们对祖辈的模仿和学校里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的样子(你说我听)。
孩子听与不听我们没法办法做到。孩子们到底接收到了哪些信息,其实我们也不清楚。
只习惯于本能的模仿,然后又用这种模仿来的教育惯性,去教育孩子。而没有去深刻思考自我的教育模式问题。这往往会使教育走入一个负向的循环。
孩子也只停留在复制与模仿的本能状态。在他未来的家庭教育模式里,也会照样承袭这样的模式。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人都使用本能这种模式呢?因为本能是最熟悉的,最省心省力的或者说我只会这么做。
学习如何教育孩子,需要去看很多的书,听好多的课,去体验更多的疑惑和未知,要努力走出那个稳定的、轻松的舒适区。
不学习虽然知道是痛苦的,但是人总是能够在外部的环境里找到适当的借口:比如是基因问题,会读书的孩子天生就是会读书的。书读的好,以后未必能找到好的工作。
借口是一种自我掩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自我愉悦。
不学习是及时兑现的快乐;
学习是延时满足的奖励。
所以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前者。
2,身教
既然我们知道复制是一种模式,那么看来“身教”是一种稍微好一点的教育模式。
我记着在一段电视访谈中,郑渊洁强调说:“你即便是一个不愿意看书的家长,最好也在孩子面前拿一本书,装做在看书的样子”。这话虽然有失偏颇,但至少装比不装要好一些。
每个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观察到,你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学习和获得认知成长的,这一点确实比说教好了许多。
“说教”无非是单向的传导,谁也不愿意别人在自己的耳边叨叨不停,魔音灌耳。
可是身教也是一种单向的传导,你还是不知道,孩子会在你身上复制哪些部分。
3,体验
我记着以前揣摩写文章的时候,得到一个认知,就是尽可能的让读者在你的文字里得到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其实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体验”。
比如:当我们得到一个事物的标签:
知道鸡蛋是圆的。
也知道鸡蛋分为蛋壳、蛋清、蛋黄。
那么拿一个蛋,“噗”,让孩子自己去打破它。(当然你可以先做示范)
蛋壳是硬的,蛋清和蛋黄是粘液状的。(触觉)
蛋清是透明的,蛋黄是黄色的。(视觉)
闻起来稍微有点腥味。(嗅觉)
尝一下,味道淡淡的,滑滑的,哧溜就下去了。(味觉)
对鸡蛋的整个物质属性就有了感觉。(感觉)
体验就是全感官的,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所有的感官体验,才能让一件事物在孩子的信念系统中建立一个知识的标签。这也叫“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就好像乐高的每一块积木,当你拥有更多的积木,你才能去搭起一架乐高的飞机、或者汽车、甚至城堡。
体验对认知事物的本质很重要。尽可能多的让孩子去体验,才能促进孩子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对人和事物的本质,得到一个实质的,全方位的认知。
素质教育包括:美育、德育、智育、体育。这全方位对身心的教育,就是从身体感官全方位的体验,然后建立认知的。
4,赋能
如何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能够做到自主、自觉的学习,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层次。
赋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总是那些孩子没有做好的地方;看不到孩子做到的那些部分。
所以我们做不到给孩子赋能。
赋能是给予孩子一种好的信念、好的状态、好的沟通、好的感受。
赋能的分支状态很多,我只做一种解读:“好奇”。
很多人会说,好奇算是什么赋能。
其实:好奇是最高明的赋能!
还是拿前面的鸡蛋做例子:
如果让孩子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呢?
简单的解析是鸡蛋打破了就是为了变成食物,孵出小鸡是为了生更多的鸡蛋。
更深的解析是外部打破是被动的,内部打破主动的。
外部打破是外部驱动力,内部打破是内在驱动力。
外部的驱动是交易模式,内部的驱动是自我成长模式。
所以最好的教育模式是“赋能”。让孩子建立好奇心,进而得到自我内在的驱动力。
当孩子在“好奇”的指引下,得到更深刻的认知。在对自我的价值感上得到了极大的奖赏。就会引领他进行下一次的“自我赋能”之旅。
这就是最好的自主、自我教育的模式。
当然我们不能摒弃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应该觉察如何更好的在某个情境下,做到恰当的、4种模式融合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