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做朋友,只能证明你是个loser父母
“你没资格和你孩子做朋友”,
这是我对安姐和他儿子关系的评价。
安姐,60后,绝对算是她那个时代的女强人了,十几岁就只身从江西老家来上海闯荡,很早就赚了第一桶金,90年代初就是见过几百万的人。
后来,生意失败了,但倔脾气的安姐偏偏不信邪,她觉得一定不能认这个怂。90年代,安姐用剩下的钱,还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的钱,重新开始儿童玩具批发生意,起早贪黑,慢慢攒下一份家业,现在已经身家过亿。
今年,安姐的儿子结婚了。
安姐的儿子是她开始第二段生意之前和前夫生的,之前生意失败,也导致了她婚姻的破裂,而他儿子也算是在这个家庭最苦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那个时候她一个人光忙生意就已经昏天黑地了,儿子只能丢给从老家带来的保姆带,而这个保姆,当时也只有16岁,自己也还是个孩子。
后来儿子稍大一点,要上学了,她的生意越来越大,她也更忙了,儿子放在身边,和保姆一起挤在阁楼里也不是办法,就送回去给家里人代为照顾,过起了吃百家饭的生活。
安姐虽然对儿子的生活照顾比较少,但管教却很严厉。
这一方面源于安姐自己就是个要强的人,另一方面,她觉得家里没有男人,被一帮女人养大的男孩,用现在的话叫,不能被“掰弯”了,特别是后来有钱了,就更怕儿子变成骄奢淫逸的公子哥,在财务方面,更是让儿子自力更生。
有两件事儿可以看出来安姐对孩子的态度,这两件事儿都发生在她儿子当兵复原回江西老家以后。
当时他看到老家的汽车越来越多,觉得洗车是个能赚钱的活,所以当时想搞个洗车摊,甚至想好了,将来还要品牌运作,开分店。本来信心满满跟安姐谈理想,结果被安姐以“不切实际”为由,给生生掐掉了。
洗车的生意不做,二十出头的大小伙子也不能闲着吧,家里人跟安姐说,你在上海混的那么好,带着跟你去上海吧。结果安姐对儿子说,“你不是喜欢汽车吗?要不去修理厂学门手艺吧”。一个身价上亿的少爷,就这样成了江西小城的修理工。
第一件事儿,是安姐儿子自己跟我说的,现在说起来,他还对当年的想法依然心有不甘,但也并没有太大情绪。
第二件事儿,一直成为安姐教育别人父母的素材,“你看,我都能让我儿子去开出租车,你家孩子怎么就不能……”。
安姐的儿子,前几年被安姐从老家接回上海,在公司帮忙,从最底层的看仓库,扛大包开始做起,现在也开始慢慢承担一小块业务了,拿的也是公司的标准工资,并无其它优待。而他儿子秉性也很忠厚,也喜欢跟人交流,公司同事们也没把他当少爷。
其实在之前我眼里,安姐这种从基层锻炼孩子的方法,挺值得鼓励,但最近,我发现了其中问题。
最近一次我和安姐聊天,聊起他儿子来,突然问了我一句,“你说我当妈的该怎么和孩子做朋友?”
我当时愣了一下,当时脑子瞬间回想了一下,在我记忆中,居然没有他们作为母子两,相互交流,哪怕是眼神交流的画面,一次都没有,我马上就明白她的意思了。
“你为什么这么问呢?”
“儿子虽然秉性不坏,也听话,但总感觉我们之间少了点母子的感觉,特别是他结婚了以后,有些事儿交流肯定更少了,我想我们能像朋友一样,有平等的沟通,他能什么话都跟我说,就好了。”
“安姐,虽然咱俩是朋友,我也特别敬重您,不过在这件事儿上,我就直言不讳的说……您没资格跟你儿子做朋友。”
安姐开始不解,后来我们就这个话题聊了很久,我整理了一下,希望给父母们一个新视角,看待你和孩子间的关系。
父母比朋友更重要,先做好“妈妈”。
父母总觉因为我们是长辈,和孩子有距离,特别是青春期以后,孩子和父母开始慢慢疏远了,沟通也变得困难了,所以如果孩子能把自己当朋友,我们就能更多的了解孩子。
大错特错
对朋友,我们可以当面迎合,背后骂你SB,见面还能亲如兄弟;
对朋友,我们可以没有顾忌的撕逼,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离了谁都不能活;
对朋友,我对你好,是因为“你值得”,而不是“我愿意”
而父母,特别是“妈妈”,是孩子做错了事儿,即使惩罚,也是能原谅你的人,是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随时能出现在你身边的人。
只有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系,要比朋友重要的多,而很多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本身是因为自己“父亲”,“母亲”的职责就没做好。
安姐在她儿子的生命中,更像一个严父,代表着规则和权威。在一个正常家庭,父亲这样做当然没问题,但在他这样一个特殊家庭中,母爱缺失,他面对的只有安姐对他的要求,而没有妈妈的爱。
你没有给他一个妈妈的感觉,他当然会跟你有距离。想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只能证明他们是“父母”这个岗位上的失职。
别把孩子当你的作品
在“球球的日记本”里,我们一直传递一个理念就是,“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无条件的”。
但安姐和其它父母给孩子的爱,往往都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你得长成我想像中的样子”。
必须成绩好,必须开朗,必须漂亮,必须有好工作,必须30岁之前嫁人……
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当作一件作品,把一个想像的模具,扣在孩子身上。
甚至我在遇到球妈之前,我丈母娘就曾饱含热泪的和当时已经年过30的球妈说“你让我的生命不完整了”,这样的压力下,让母女间的正常交流都变得困难。
但孩子应该是他自己生命的主人,父母能做的,只是引导他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安姐还跟我说了一件事儿,她的儿媳妇刚跟她儿子来上海的时候,儿子想用自己的积蓄给女朋友买条项链,来征求安姐意见。安姐用了大半天的时间,用她认为客观的观点,让他儿子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我说,“你在用你的标准要求他,却忽略了你儿子内心的想法,他并不是来像你要答案,他只是想得到你的认可。”
一个20出头的姑娘,跟着你儿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无论作为心理的补偿也好,还是爱的礼物也好,这件事儿,说明你儿子已经开始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了。
如果这时候,能得到你认可,“儿子,你做得对,男人就应该照顾女孩子”,甚至你可以说,“妈妈支持你,帮你出一半的钱”。我想你们之间“母子”的这层关系,会改善很多。
他需要的是你鼓励他做自己,而不是你讲的道理。
无论孩子多大,都要相信孩子
“那这样做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你太小看孩子了。
潜意识对孩子的“不放心”,甚至是“不信任”,往往是父母和孩子矛盾的根源。
认为他们会乱花钱,会把事情办砸,会处理不好关系……而你是老司机,所以你要给他你认为正确的规则。
但事实证明,几乎所有的问题少年,都来自不幸的家庭,而那些所谓“不成器”的富二代,也大多在童年有被父母“忽略”的经历。孩子的问题都源自父母,而不在问题本身。
无论是几个月的小宝宝,还是成年的孩子,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与自由”,他们都有对自己行为的辨别能力,这点我在微信公众号“球球的日记本”,《别把你和孩子的关系外包了》中有讲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三句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