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电影

复盘宁浩“疯狂系列”的进化之路,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什么?

2019-04-02  本文已影响25人  唐瞬

成为资本家应该是这个时代所有聪明的电影导演的终极目标。

《疯狂的外星人》电影海报

历时12年的“宁疯狂”,从2006《疯狂的石头》2600万,到2012《黄金大劫案》1.5亿,再到2019《疯狂外星人》22亿,将商业片“鬼才”导演宁浩,推上“全部电影均带来丰硕投资回报”的神坛。

除了商业票房上的成功,他的作品,在艺术上,也获得了各界认可。《疯狂的石头》曾获得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电影;《无人区》获得过亚洲电影大奖、入围过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论家认为:宁浩是中国内地近十年来“最现象级”的——既能将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并具有独立态度和视角的商业片导演。

那么复盘“疯狂系列”的进化之路,我们可以从宁浩那里学到什么?

电影导演宁浩 

01

在欢喜传媒《年报》的执行董事简介中,撰稿将“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这句话,用在宁浩导演身上。

类似的话,我们曾在关于陈可辛、杜琪峰、徐克、冯小刚、周星驰、张艺谋等导演的新闻报道、人物专访中,经常看到。

这并不特别。

几乎时下所有渴望在票房在有所作为的导演,都在用这句话激励自己。

这句话另一种表达,或许更直观、更到位:

把事业建立在生意的基础上。

宁做下里巴人也不做阳春白雪的宁浩,似乎更适合这一句。

入行的第一天,他或许就已经洞悉到这其中的精髓和奥妙。

这个行业有三种人,一种是电影生意人,一种是电影玩家,一种是电影艺术家或学者。

电影生意人不用说了,一大堆,一大堆的后面跟着更大一堆——整个电影界的工场、投资场,还有准备入场的浩浩荡荡的年轻队伍。

大家争先恐后地渴望吃上这碗饭,看到的都是这些电影生意人的光鲜和闪亮。

电影玩家至少在我看来,他们比电影生意人的境界和层次要高一些,比如徐克,比如杜琪峰,比如周星驰。

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在玩赏电影,在拆解电影,在制造电影,玩着玩着,他们顺其自然就抵达了老顽童的境界,既可以左右互搏,又可以随心所欲,还可以边鹤发童颜边天真无邪边老夫聊发少年狂。

当然,他们无招胜有招的时刻最可爱最令人动容。

电影艺术家在我心目中的样板是侯孝贤和谢晋;电影学者在我心目中的样板是田壮壮和谢飞;当然,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还可以列举出,电影诗人王家卫,电影民工王兵等。

但在这个电影爆炸的时代里,流行的,不是电影人,而是电影商人。流行的是电影界的马云雷军王石乔布斯,而不是电影界的拜伦哥伦布伽利略马尔克斯。

当下娱乐圈的头条法则:谁赚钱,就鸟谁。

《疯狂的石头》电影海报

回看2006年宁浩编剧并执拍《疯狂的石头》时,他面临几种选择:第一种:像他的老乡贾樟柯那样,一辈子拍《香火》《绿草地》那样的独立片和文艺片。

第二种:像冯小刚那样,放弃早年的文艺片路数,在《甲方乙方》《不见不散》这样的贺岁片上一路狂奔。

第三种:像周星驰那样深耕细作喜剧领域。

第四种:像张艺谋那样在《英雄》和《千里走单骑》之间来回折返跑。

最后,他放弃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走向了很一条少有走的路:荒诞喜剧。

由此黑马《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

一个介于“电影生意人”“电影玩家”“电影艺术家”之间的物种——宁浩,神奇但并不傲气地登上舞台中心。

混大成人的鬼才导演宁浩

02

从电影生意的维度来看,《疯狂的石头》并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左右权衡深思熟虑后的结晶。

在当时的喜剧类型市场里,金字招牌有两家:左家叫周星驰;右家叫冯小刚。

那些年周星驰推出的《喜剧之王》(1999)、《少林足球》(2001)、《功夫》(2003),部部叫好又叫座,风头无两,风光无限。

那些年冯小刚推出的《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等贺岁片,其中《手机》和《天下无贼》蝉联年度票房冠军。

可以说,回顾那段时期的电影,我们不得不承认:冯氏喜剧和周氏喜剧就是那个时代商业喜剧片最正确的风格。

在90年代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上,以及00年代前后互联网的千禧狂欢中,北京和香港,葛优和周星驰,代表了喜剧的两极。

一极是随着中国城市化崛起的新兴中产家庭的审美情趣,伴以葛优、英达、梁天们的「京式贫嘴」,从北到南,从政治中心向三四线城市,以一种消解有钱人、早富阶层的姿势,疯狂渗透。

一极是在资本主义前沿市场香港城市丛林中挣扎生活的小人物,伴以周星驰、吴孟达、林子聪等的「无厘头」表演,从南到北,从金融中心向西北边陲,以一种叛逆和解构的态度,疯狂圈粉。

他们在大银幕在录像厅在客厅电视机上,给千家万户带去了欢笑和快乐,他们启蒙了70后80后的喜剧视觉和听觉,他们承包了80后70后的笑点和嗨点。

那些因大学扩招而大批大批流向都市的大学生,那些因制造业发展而大批大批涌向沿海的打工仔,那些因在文革年代大饥荒年代失去太多笑太多快乐的中年男女,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新喜剧的魅力和神奇。

1977年出生在山西太原的宁浩,一路学绘画、学广告设计、学平面摄影、学做MV导演,歪打正着,踏上了电影之路。

可是,他既没有经历过「北京大院文化」的熏陶,也没有赶上香港「四大天王」、「二周一成」的好年代,如何打开自己的电影之门?如何从周氏和冯氏塑造的口味中掠食?

得益于执导《香火》《绿草地》的充分锻炼,宁浩决定凭借《疯狂的石头》塑造有态度、有视角的新电影——商品时代的正确风格——荒诞喜剧!

(有人说是“黑色喜剧片”,还有人说是“荒诞剧”。)

宁浩&林旭东对谈录

03

荒诞喜剧片是什么鬼?

一句话解释:“荒诞感>喜剧感”的喜剧。

它不像冯氏喜剧那样有很强的地域依赖性,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京式贫嘴」基础上,建立在都市「中产阶层」的审美趣味上。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这么多年冯小刚一直在制造成年人段子。)

它不像周氏喜剧那样有很强的励志性,一个小人物凭借对梦想的坚持,对幸福美好的渴望,在机缘巧合天时地利人的神助之下,实现逆袭的传奇故事,从「判官」到

「食神」,从「足球梦之队」到「功夫之神」,从「喜剧之王」到「新喜剧之王」,“小强”一样的小人物,最后都强大到有「如来神掌」的魔力。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这么多年周星驰一直在制造成年人童话。)

它的喜剧内核不是建立在小人物的逆袭、中产阶层的反讽隐喻之上,而是建立在“小人物的荣誉感”的基础上。

正如知识分子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所重点阐述的那样:

在这种国家宗教里,孔子教导说,唯一正确、理性、永恒、绝对的基础,不但对于国家,而且对于所有社会和文明来说,都是这个君子之法,即人的荣誉感。

辜鸿铭教授再三强调:

如果人没有荣誉感,所有的社会和文明会马上化为乌有。

《疯狂的赛车》电影海报

宁浩荒诞喜剧片内核正是如此。

如果没有“小人物的荣誉感”,就没有《疯狂的石头》,也不会有后来的《疯狂的赛车》,以及今天的《疯狂的外星人》。

在《疯狂的石头》中,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为了捍卫他毕业警校的职业梦想和光荣传统,与黑白两道三教九流交手过招,最后阴差阳错,因勇擒国际大盗而受到表彰。

在《疯狂的赛车》中,沦落为海鲜送货员的前自行车手耿浩,为了购买一块安葬师傅的墓地,意外卷入一场台湾乌龙帮与泰国毒枭的毒品交易中,最终将藏有20万美元的骨灰盒埋葬地下的离奇故事。

在《疯狂的外星人》中,“耍猴人”耿浩为了成就他“美猴王”的梦想和荣誉,兢兢业业坚守耍猴人的本色,甚至萌生出将“外星人”训练成猴子代替品的疯狂想法,并凭借耍猴的本领将美国特工玩弄鼓掌之间。

《疯狂的赛车》电影海报

所以说,宁浩“疯狂系列”的电影底层逻辑是: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荣誉可言的小人物如何拼死拼活地保住自己那份自给自足又引以为傲的荣誉感?

在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个喜剧内核本身够荒诞,也够疯狂。

它的荒诞感和喜剧效果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来自香港的国际大盗,在不入流的小偷小摸、地痞流氓、憨厚耿直的保安面前,栽了大跟头。

表现在:来自台湾泰国的毒枭,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的黑道中人,在一个名不见经传海鲜送货员面前,阴沟里翻船。

表现在:来自太空的外星人,可以将美国的特工、博士、外交官等玩得团团转,却在中国内地的耍猴人、酒贩子面前,失去了魔力,并被臣服。

这种荒诞感和喜剧效果还体现在,来自农业社会的朴素价值观——“小人物的荣誉感”,在商业意识和功利价值观占主流互联网时代,它如何格格不入,它如何倍受冷嘲热讽,它又如何以“低”胜“高”、以“俗”胜“雅”地戏剧性反转。

这种荒诞感和喜剧效果还体现在那五花八门的对白语言中:重庆方言;粤语;青岛话;唐山话;闽南话;关中话;普通话;美式英语;外星人语。

如果你是一位从偏远山村只身前往大城市谋生的青年;如果你是一位代表中国公司与美国企业商务谈判的代表;如果你是一位爱好共享单车却在从事AI智能机器人开发的程序猿;如果你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自己身处全球化浪潮漩涡中在80后、90后、00后,那无疑会从宁浩的电影中得到更多的共鸣。

没错,因为生于70年代的宁浩,曾经跟你一样,现在也跟你一样。他看着冯氏喜剧和周氏喜剧长大,骨子里流淌着从小农经济生长出来的朴素价值观,在信息时代做着与好莱坞同台竞争的重工电影,渴望自己能够像马云一样融入下一波全球化的浪潮中。

没错,他在拼搏着、享受着、胜利着,但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个时代的洪荒之力下,上演一出又一出“荒诞并欢乐着”的喜剧。

没错,他用他的“荒诞喜剧”,即“荒延感>喜剧感”,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笑点和嗨点——“荒诞并欢乐着”——某种意义上说,“耿浩”即“宁浩”的另一个自我。

在与林旭东的对话,宁浩说:“我特别爱写这种人物,市井、流民、城市无产者,这种感觉很能代表一种城市的气息,他不是土匪,他有他的智慧。”

所以从电影生意的维度来看,“宁疯狂”系列的成功,源自于它选择了正确的商品风格,这一风格根源于“中国人的精神”、“观众的精神需求”以及“宁浩的自我世界”,而且迥异于此前流行的喜剧。

《疯狂的外星人》电影海报

04

将风格与演员深度捆绑——品牌烙印人格化!

这是从“宁疯狂”中学到的第三条启示!

12年前的黄渤,在《疯狂的石头》中,他还只是个小演员;但时过境迁,影帝加身、能自编自导自演的黄渤,主演《疯狂的外星人》时,已是无可争议的大咖!

就像《天下无贼》最大的收获不是当年1.2亿的票房而是王宝强一样,《疯狂的石头》最大的收获也不是2500万的票房,而是黄渤这个超100亿的演员!

《疯狂的外星人》电影海报

不同的是,冯小刚在《天下无贼》中将王宝强捧红,收割韭菜的却是徐峥的“囧系列”和陈思诚“唐人街探案系列”。

而当年《疯狂的石头》里的“铁三角”,却不离不弃,彼此帮衬,缔造出从2600万干到22亿人民币的票房神话。

(除了“疯狂三部曲”,还有《无人区》《心花路放》《我不是药神》,其实,也是这个神话的延伸。)

如果说“宁疯狂”是一个超IP,它的无形内涵无疑是宁浩塑造的,但它的有形内涵,却是黄渤赋予的。

在《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果断地将自己的电影与黄渤深度捆绑,不知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

毕竟啊,在12年前,谁也没有料到黄渤会成为内地最红的喜剧演员;但同样在12年前,谁也没有料到马云会成为中国首富呀。

选择黄渤代言自己的电影,显示出宁浩的通天慧眼。

试想一下,如果冯小刚的电影中,没有葛优这样一个符合式的演员来代言,没有葛优的体面、幽默、机智,冯小刚电影能取得今天的喜剧成就和地位?他的《非诚勿扰》和《私人定制》凭什么能卖到3.25亿和7亿?

试想一下,如果王家卫的小资型时尚电影,没有梁朝伟这个标签式的代言人,没有梁朝伟的深沉、笃定、魔力,王家卫的作品能取得如此深入人心?

再试想一下,如果姜文电影里没有姜文、成龙电影里没有成龙、徐峥电影里没有徐峥,那他们的电影,还剩多少人看?

再试想一下,如果周星驰的电影还有周星驰,比如《新喜剧之王》里那位导演,就是星爷操刀上阵,那又得吸引多少人冲进电影院?

当宁浩、黄渤、徐峥,遇上沈腾,他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时候,他们同场飙技搏君一笑的时候,这个时代最爆的三大笑点,再加上一个天马行空式的鬼才导演,还有搞不定的屌丝和女神?

遥想当年的《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又哪一部又不是如此呢?

从冯小刚到宁浩,从葛优到黄渤,从华谊到坏猴子,其实只不过十年弹指间,但从前和当下,已经是斗转星移,日新月异了。

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

05

谈电影别想摆脱谈钱——资本游戏下的蛋!

所有从事电影业的导演,都会在不同阶段,面临以下的几个问题:

其一、钱是大问题,剧本也是问题。

其二、剧本不是问题,钱是大问题。

其三、钱不是问题,剧本也不是问题,技术是个问题。

其四、钱不是问题,技术不是问题,剧本真是个问题。

其五、钱不是问题,技术不是问题,剧本不是问题,时间是个问题。

第一层级,导演拼命写剧本,写出像《疯狂的石头》《我不是药神》那样的剧本。

第二层级,导演拼命地找钱,鼓足勇气以小搏大,拍出低成本卖座片。

第三层级,导演要学会将创新建立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从3D到4D到特效。

第四层级,导演花重金找人,找最好的拍摄&制作&演员团队,但好剧本仍然靠运气才能碰上。

第五层级,这不是问题,那也不是问题,但制作一部优质电影所需要的硬时间成本,这是个问题。

很多人一辈子都停留在第一层级,像一匹身陷泥淖的马,空有天马行空的梦想。

而宁浩则玩杀通关。

当年那个被刘德华搂着肩膀带上台,在灯光闪烁下,满脸散发稚嫩,甚至充满学生气的宁浩,现如今,已是中国电影最具权势的显赫人物之一。

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

欢喜传媒的执行董事,坐拥数十亿身家;坏猴子影业的创始人,签约几十位青年导演,成功监制《锈春刀·修罗战场》《我不是药神》等影片。

像宁浩这种能够凌驾五个层级之上的导演,不说是中国,即便是从全球范围里找,也是屈指可数的,所以他在资本市场才那么值钱。

谈电影别想摆脱谈钱!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资本的时代,商业片的胜利,表面上是导演和演员的双赢,但最终还是资本的胜利。

归根结底,院线商业片都是资本游戏下的蛋!

在整个产业链上,五个层级不同类型的导演,都可以向宁浩这样的电影资本家靠拢,因为他是资本家,有能力解决资金的问题;因为他是成功的编剧,有能力把握剧本的优缺点;因为他是技术狂,有能力解决重工电影的核心技术;因为他是导演,手握最好的演员阵容和最好的后期团队。

可以说,《疯狂的外星人》的胜利,堪称是资本与导演合谋的一次示范性胜利。

我们在谈论“宁疯狂”的时候,可以将它的成功,归结于它的独立态度、荒诞风格、反讽精神,以及塑造市井小人物的功力;可以归结为作品所反映出“当代性、本土性、创新性、作者性”等学术观点;甚至是宁浩的“鬼才”。

但不可忽视的大前提是,第三部《疯狂的外星人》,它是一部资本家的电影,一部有钱人才敢玩的电影,一部商业目标明确而且出色完成商业目标的电影,或许以后,以后的以后,宁浩作品都应该是这副样子,理所当然。

毕竟,他已进化成复杂工业生态统中,金字塔尖的顶级电影生意人,而不再是从前那个单纯的,满脸散发学生气的单纯创造者了。

成为资本家应该是这个时代所有聪明的电影导演的终极目标——这是“宁疯狂”给我们的最后启示!

——END——

【Written  by : 唐  瞬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