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大院——茅坝年关斗争委员会的历史见证

沈家大院,座落于茅坝村后坎山脚。整体结构为一四合院,正房坐东向西,为七柱五间全木穿排结构,粉墙青瓦,层高丈八;南北两厢均为五柱三间全木穿排结构,层高丈六,粉墙青瓦;中间为天井,青石铺叠整齐划一;前方为一两米高青石照壁,右侧有一宽两米八的院门进出院落。布局合理,做工精致,屋脊高挑,翘檐画阁,雕窗护栏,典雅大器。

据说该大院始建于清代中叶,糸当地团首沈乐山家宅。沈乐山字天成,祖籍四川泸州。其祖上因贩盐由泸州徒居于斯,故当地人称沈家“泸州客”。沈氏历代商贾往来,农桑并重,家道殷实。乐善好施,曾募义工用青石铺设鸭溪至盖山马垭盐道。口碑赞誉,颇受邻里推崇。乐山早年入塾,少长游学,知书达礼,热衷地方事务。时值咸同乱起,号军肆掠,太平军窜扰,乐山与地方贤达黄在德等,首倡团练,乐山为团首,结寨人和,保境安民;太平军屡攻不克,遣人诓杀之。后乱止,乡人感其功德,厚葬乐山,刻碑以誌。

沈家大院历经离乱,仍保持完整。
公元1935年腊月,红军长征途经鸭溪,红三军团一部为保卫中革军委在鸭溪汪家屋基召开军事会议,进驻沈家大院。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斗争,开仓赈粮,并组建了茅坝年关斗争委员会和以任龙为队长的鸭溪红军游击队。不久该部随军北上,留任龙带领游击队就地坚持斗争,后被国民党当局残忍杀害。

在白色统治下,茅坝年关斗争委员和鸭溪红军游击队,虽然坚持斗争的时间不长,但确播下了革命火种。土坝子廖氏五姐妹受革命思想影响,觉悟提高随红军北上,经历血与火的斗争洗礼,新中国成立后均活跃于外交工作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沈家大院被征收为茅坝乡临时办公住地。土改工作组入驻沈家大院,领导茅坝乡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斗争,镇压了为害一方的张成方、李成方、沈广会、沈广福等地方保甲恶霸。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退租、减押和土地改革运动。

后茅坝乡办公住地搬沐恩寺寺内办公,沈家大院被人民政府分配与吴克明、张宗孝等农户居住。而今沈家大院历经近两三百年的风雨沧桑,已经破败不堪,但它确见证了茅坝年关斗争委员会、鸭溪红军游击队和茅坝乡土地改革运动这一红色历史。(狄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