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私的基因》选摘笔记
1.人的本能是注定自私自利的,实际上我们所有无私的举动都掺杂着自私的动机。
2.作者指出,实际上“适者生存”的适者应当指代基因,而非个体、族群或物种,只有这样,进化论才能统一并合理的解释不同生物的行为(利他行为)。
3.基因层面的物竞天择,同样是指在“营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擅长复制,复制速度更快,更精准的基因更具有优势,更易存活,某一基因的生存优势得到强化,就会削弱乃至分解其他品种的基因。
4.DNA做两件事:①自我复制②制造蛋白质。
5.计算机并不是真的会下棋,它们只是听命于设计和编写程序的人类,但实际上程序员的作用和一个指导孩子下棋的父亲差不多,只是教授规则,提供一些忠告而兵不可能教会计算机所有的可能性。
6.基因并不能直接控制行为,因为基因到合成蛋白质需要时间,所以基因能做到的也只是预测未来,并事先做好部署,北极熊的基因感知到寒冷的天气,于是事先准备好了厚实的脂肪和毛发。
7.基因赋予生存机器最为有利的能力之一就是学习,譬如基因认为口中的甜味、情欲充沛是有益的,因为甜味意味着糖分,也就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而交配意味着繁衍后代,生存机器基于这样的“本能”,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当然基因不曾预见,糖精和自渎也能同样带来满足,却不尽然都能帮助基因的存续。
8.与对方拼命是一种策略,“被攻击就逃跑”也是一种策略,生物并不必要靠其头脑做出判断,但如果某一种策略比另一种让生物更容易存活,得到更好的繁衍机会的话,日久天长,这种策略就会广泛流传,对应基因的比率在基因库中就会稳定的占据主导,而这就是不朽基因的终极目的。
9.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使得同一时间内每个参与人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即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任何单独的一方愿意改变其策略。
10.一种新的突变或外来基因侵入时,这个平衡可能会被破坏,但往往能恢复,不过也有时候,这种基因(策略)占据了某种优势,便在这个种群散步开来,直到基因库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的比例——从一个稳态到另一个稳态的一步步跃变,就是一个种群、一个物种、一个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的进化史。
11.动物的利他行为的多少是与其亲缘关系的强弱成正比例的。
12.福利国家也许是动物界已知的最大利他系统,但是任何利他系统都有先天的不稳定性,因为它的开放性给自私的个体以滥用的可能,而自私的个体也随时准备利用和剥削它。
13.母亲是否应该对子女一视同仁?纯粹从遗传角度讲,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每只雏鸟都具有母鸟50%的基因,但母亲可能根据具体情况,估算雏鸟的预期寿命,舍弃病弱矮小的,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哺育更有活力,更可能长大繁衍后代的雏鸟中去。
14.事实上,在自然界,母亲有时会干脆把孱弱的幼畜丢给其他幼畜作为食料,甚至干脆自己吃掉它作为制造乳汁的原料。
15.自然选择往往有利于那些善于利用其他生存机器(包括父母与兄弟姐妹),动物界亲属间的欺骗与自私行为是不必意外的,这些行为与人类的道德标准没有任何关系。
16.利他行为是一种美德。
17.从两性基因上来讲,雄性个体体内,精子虽小数量极大,这意味着雄性个体有潜力在短时间内利用不同雌性个体使一大批幼儿出生,与之相反,雌性个体则在受孕一开始就已经对子代付出了巨大的投资,因此雄性比起雌性更具有乱交的倾向,而雌性则显得更加矜持。
18.如果把人类文化看作生物圈,那么觅母(meme,又译为模因、拟子等)就是文化的基因。文化的传播与基因十分相似,但演化的速度却要快速许多。就像基因试图在基因库中扩大自己的队伍一样,觅母也试图在觅母库中强化自己的存在,它们直接竞争的资源就是记忆的容量。
19.我们从先贤那里学来的智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养成的习惯,绝大多数是与基因无关的、纯粹的觅母。
20.“针锋相对”是在博弈中最理想的策略,这种策略一开始选择合作,从此以后不断重复对手上一回合的选择,简单来说就是报复所有的背叛,但如果对方不再背叛,那就和好如初,这两条性质,简单来说就是“善良”与“宽恕”。
21.“针锋相对”策略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嫉妒”,事实上这种策略总是与对手打平,并不会因为对手获得利益而感到吃亏。究其原因,囚徒困境并非“零和游戏”,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存在互相合作的可能,大自然就像游戏的庄家,会遴选出那些懂得合作,却不会被白白利用的基因。
22.基因正是出于各自的自私性互相合作,它们才能在大自然中一同欣欣向荣。许多生物(包括植物)也在兼具报复性的前提下通力合作着,而这或许就是人类构建文明社会时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23.对于基因来说,它们寄宿在哪个身体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能够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