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七零后文艺青年散文

换一种角度面对

2018-10-03  本文已影响20人  酸梅可可
换一种角度面对

9月的最后一天,同城一个50多岁的女子,不远数里来到市里一家医院,从十楼一跃而下,据家人讲该女子罹患抑郁症有一段时日了,正在服药期间。

这家医院去年至今已经发生了4起跳楼事件,1起未遂,3起致死。而自杀成功者只有一人是因为难以忍受病痛以及缺乏社会支持所致,其他两起均为非住院抑郁症患者。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4000万的抑郁症患者,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会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出现抑郁症状。

抑郁症的发生和遗传、心理素质、生物学因素、社会学因素都有关系,作为女性,在特殊时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发生比例明显升高。例如产后、更年期,本文开头的那名女子就处在更年期。

有人说,既然抑郁症的发生和遗传有关,为什么出生在同样一个家庭的孩子,并非全部罹患抑郁症呢?这就和心理素质有关了。

所谓的心理素质,就是个体应对生活事件不同的心理反应。说到底不同的心理反应是其对事物的不同认知,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所致。

我不太了解这名女子是从何时为何事蓄积了抑郁情绪,但是抑郁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不争的事实。她一定是经历了漫长的抑郁情绪的“暗黑岁月”,终于疾患深重,导致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一只骆驼”。

作为一名曾经饱受抑郁情绪困扰的过来人,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战胜抑郁情绪的方法。

对于有相似家庭排序和生活背景的人来讲,总会有相似的性格特征,这是生活环境对人心理塑造的重要体现。作为家中次女或次子,很多人都有焦虑抑郁的心理特征,这和从小被忽视和否定的教养经历有关。

我的抑郁焦虑的心理特质在成长的过程中带给父母无尽的烦恼,甚至在青春期的时候,时常闪现自杀的念头,幸亏和心理学结缘,倚仗不离不弃的劲头探索自身的心理轨迹,追本逐源,然后调整认知,终于走出了抑郁心境,否则现在自己在哪里也未可知。

我试过还多种方法,最后还是古老的中国哲学打开了藩篱。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佛、儒、道三家杂糅,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说因果,儒说礼教,道讲自然。我的抑郁心结是被道家庄子的哲学思想打开的。

《逍遥游》对于渴望通过出人头地去除自我否定的焦虑情绪来讲很有好处,文章结尾“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不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带给我很大的启示,长久以来,因无所成就带来的无用感一直冲击着自己的自信心,时常被因此带来的焦虑情绪所困扰,而庄子换角度考虑问题的辩证思想一下子让我从“无用”的益处来思考自己的现状,人立即就轻松自在起来。

《大宗师》超然物外、换角度看问题的思想也给我很深的感触。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对于罹患绝症的人来讲实在很有心理疏导的功效。

世人往往对生心存喜悦,对死却悲痛畏惧。而实际上生死交替就如作梦与醒着一样,此时你以为醒着,有谁知不是在做梦呢?

只有以一种旷达、顺其自然的、逍遥的态度去面对,生不喜、死不悲,超然物外方能成道。这里讲的“道”,我以为就是一种平衡的心态。不溢不亏,就如佛教追寻的空的境界吧。

文中用两条干涸之湖的鱼儿互相用唾液润泽对方的事例,形象的道出了这样的深情反不及在有水的江湖中相忘。指出了貌似无情实则有益、虚实变换、善恶更迭的自然规律。

有时候你觉得你遇见了一件坏事,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反而变成好事了。就如古语所讲:“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对于现代人在得失之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样的思考方式、认知角度,对于抚平情绪实在大有裨益。越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心浮躁,这样的认知角度越能够去除沾沾自喜,抚慰焦躁和愤懑。

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对自我否定的一种防御,只有真正改变了自我否定的认知,才会放下防御。而得到也好,失去也罢,都不是肯定或否定自我的一个源头,只要我们认识到无论任何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就会安然面对生活的各种变故了。

换一种角度面对

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越健越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