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摄影散文

不必时时处处事事都追求完美

2018-11-13  本文已影响47人  银城
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上的人、事、物有没有完美的?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答案肯定是没有!

然而,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却处处追求完美。

尤其在工作中,很多人莫不如此。

即使看到《不完满才是人生》《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书籍,完美者明白这个道理,但要接受这些观念,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原因是过去许多年,完美者已经把尽善尽美当成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和事呢?

偶看到温斯顿•丘吉尔的话,很是震撼:

追求完美主义就等于让自己处于瘫痪状态。

多么痛彻的领悟!伟人就是伟人。他们具有洞察一切、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还有一些关于完美主义的一段话,发人深省:

•完美主义使人变得孤独。完美主义者对一切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对自己,对身边的人也同样如此——这难免会吓跑许多朋友。

•完美主义让人裹足不前。过高的要求限制了自由的生活,但事实上恰恰是这种自由的空间孕育了无限的创造力和创新的思想。

•完美主义总在不断地制造压力,使人失去活力,找不到生活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在参加工作后的20年,就是一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

写文章,总是想构思写得最好,一遍一遍地改正,直至领导催交或者截止日期马上到了为止。有几次我试图挑战了上报的期限,宁可报晚了,也不把达不到要求的材料报上去,还挨了批评。因为按时上报是思想认识问题,材料质量高低是水平问题,实际上是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规定任务,这就是过于追求完美带来的后果,经常使我疲惫不堪。

初涉社会时,还有过宁可自己不吃饭不睡觉,也把事情办完,哪怕是无关的人交待的事,尽想着为他人着想,想让任何人对自己说“好”,结果苦了自己,累了自己。

有时候想办法做决策总是前思后想,唯恐不全面不完美,结果造成了工作上的拖沓,行动上的迟缓。

不一一列举,只是简单的几个例子。

当然这里带着解剖自己的意思。实际上我正是靠着这种完美主义,不断的成长进步,年轻时候多做一些事是好事。

所以,不要事事追求完美。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把一些事做到极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但永远要记得,不能陷入事物主义,钻牛角尖,过于“认真”,成了极端。记住是极致不是极端。

图片来自网络

40岁以后,人会逐步变得成熟,对人、事、物应有所取舍。就自然懂得不必苛求,不必较真,不必事事尽善尽美的道理了。

写到这,我想起发生在友友小军身上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2008年,让小军一辈子铭心刻骨。不是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而是他体验了最为惊悚的“过劳”经历。

因为所在部门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时更替,一些原有的工作思路,甚至材料套路都很难适应新的领导要求。造成他和科长连续加班13天(接近两周时间)整理、汇报材料等等,每天只睡4、5个小时。同时每天例行的晨跑、会议等等都按时参加,一样不落,骨子里的完美主义表露无异,为了不让别人说所谓的“闲话”。

结果一天晚上,他晚饭没吃,头痛不止,吃药也不管用,很快进入晕迷状态,被紧急送医。做了各种检查还是查无结果,没有头绪。好在一位有经验的医生了解情况后,马上断定是颅压过高,果断决定打甘露醇!

用上药以后,几分钟他就清醒过来。这时,他看清领导们在病床的尾端看着他说:

你这是纯工作累倒的啊!我们领导也要注意调整思路,把握工作节奏啊。

第二天出院以后,小军反思这件事产生了后怕心理。如果当初处置不及时,或者甘露醇有副作用,后果都不堪设想。那之后,他的心态也从追求尽善尽美中解脱出来。

能拿得起,还要放得下!对人、对事、对物都是一样!

小军痛彻领悟后,经常这也说。

图片来自网络

人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当事事追求完美的陋习形成之后,很难纠正,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也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表现吧!

所以说事事同理,凡事要有度。世上的人、事、物都是一样,没有完美的,自然有缺陷,自然有缺憾,都要接受。

努力做好人,干好事就足够了。

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境界,或者说是一种态度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