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盘我做主
家有家规,班有班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十月初,当27位小朋友和3位老师走进了同一间教室,组建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时,这个家里的“家规”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肯定有人会想:孩子们那么小,这“家规”一定是由像“家长”一样的老师们制定的吧?当然不,我们不是“家长”,我们是“朋友”,所以当然是我们的家,一切由我们大家来做主!
1.缘起:图书角的书乱糟糟,怎么办?
开学不久的一天饭后,孩子们都在图书角里兴致勃勃的看书。过了一会儿,午睡时间到了,我请孩子们将图书收好,做午睡前的准备。当孩子们纷纷离开了图书角时,一个声音显得有些不满:“老师,你看!图书角的书乱糟糟的,小朋友们就离开了!”原来是子涵,她正捡起一本丢地上的书,皱着眉头看着我。其实我早已发现了图书角的状况,有的图书散落在地上,有的图书被横七竖八的插在书柜里,原本整齐舒适的图书角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样子。我想幼儿规则意识应该是“我要怎样做”,而不是“要我怎样做”,内化幼儿心中的规则,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有效之策。
于是,我带着孩子们回到图书角,我语气很平和的说:“这些图书好像是子涵说的样子,看上去有些乱。”孩子们马上开始自检自己的行为,嘉凌说:“是我们看完书没有把它们放好。”家润说:“这些书躺在地上一定很伤心。”“我都听见它们哭了!”“我们看完书之后应该把它们放回原处。”……我一边听孩子们说一边点头肯定:“我觉得你们说的很有道理。”我的话音未落,有几个孩子就已经开始行动,将散落在地上的书一本一本捡起来放回到书架中,还有几个孩子开始整理书柜上的书,将它们一本压一本的放好。(其实这时孩子们收书能一本压一本的摆放我很感触,我们并没有具体介绍过书的摆放要求,而是图书角中的书就是那样摆放的,这提醒老师为孩子们提供的环境的榜样作用。)
不一会儿,图书角又恢复到它原应该有的样子。我借机引导:“看来你们都是爱书的孩子,不仅仅喜欢读书,而且也爱护图书。”“嗯嗯”孩子们纷纷点头,“那除了看完书要放回原位,我们还要怎样做来爱书呢?”我紧紧追问。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在了点子上:“看书的时候要轻轻拿轻轻放”,“不能折书”,“更不能撕书”,“如果我想看别人看的书,我要先等一等,他看完了我再看,不要争抢。”“看书的时候不要大声喊叫,这样会打扰到别人的。”“对,自己也看不好。”“我们看书的时候要专心。”“如果发现图书坏了要赶紧补一补。”……听着孩子们的话,我的心里特别感动,告诉自己:孩子们知道要怎样做,而且他们一定能做好,我相信他们!
于是,我们班有了第一条“班规”,我们把它称为“爱心小约定”,是关于图书的。小约定藏在孩子们的心中,更体现在孩子们的行动中。依偎在沙发上专注读着书的小眼神,窃窃私语交流读书体会时的小快乐……我常常会为这和谐有爱的画面而感到幸福,就这样和孩子们一起幸福下去!
2.发展:老师,我们班的“爱心小约定”越来越多了!
一段时间里,班级的“爱心小约定”成了热门话题,孩子们常常会因自己提出一条新的“小约定”而成就感满满:“玩具要轻轻拿轻轻放。”“玩具玩完了也要放回原位”“吃完放不要忘记擦桌子,捡垃圾。”“小手一定要洗干净。”“上下楼梯的时候要慢慢走,不能推挤。”“站队的时候要快快的,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玩。”“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说出来。”“有事情要说,不能动手,要商量。”“在教室里和走廊上不要跑,慢慢走。”……孩子们将这些自己制定出来的“小约定”画下来,统一贴在一张信息板上,看到“爱心小约定”越来越多,他们很满足,他们会拉着来我们班的保健医,或是其他班的老师来到信息板面前,用自豪的语气说:“这些爱心小约定都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是不是很厉害!”耿大夫也会“打趣”说:“既然是你们自己制定的,那可要好好遵守哦!”“一定会的!”一个个坚定的小眼神,我又一次告诉自己:不要小看这些孩子,他们的潜力无限,他们能行!
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这些孩子们制定的“约定”,里面有关于生活习惯的,有体现安全意识的,有谈及同伴交往的,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孩子们知道遵守这些“约定”带来的好处,或是不这样做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或是“小麻烦”。在这些“小约定”被提出的过程中,有一些是孩子们预知到提出的,有一些则是自检自己的行为后行为修正提出的。它反映出幼儿存在着行为后的自检和反思,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因为这个,我的心情可以用心潮澎湃来形容了!
3.小插曲:神奇的悄悄话
当然班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把“爱心小约定”记在心中并身体力行的,比如他:吃饭的时候,他会把勺子拿在手里把玩,吃不一会儿就不停地说话,用试探的眼神看着老师,尽管老师多次提醒还是成效不大;吃水果的时候,他会把自己不喜欢的水果或是吃完的果皮扔到同伴的盘子里,上课的时候他会随时讲话,要求老师随时关注他,他只要举手回答问题就“必须”要叫他,一不乐意就会噘着嘴说走就走……这就是丁丁,也许是在老家呆着时间过长比较自由和自我为中心的缘故,来到幼儿园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丰富的内容对他来说会不习惯,我在考虑怎样用合适的方法来改变他的这些不好的习惯呢?
在我的日常观察中我发现,丁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妈妈很在乎对他的培养,但也养成了事事顺着他的毛病。他对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很感兴趣,所以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得特别多,所以我先利用这点,让他把自己知道的小知识告诉全班小朋友们,当他得到小朋友们的掌声时脸上露出的满足的笑容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正确的;他不喜欢收玩具,我则让他当搭建区小班长,带领小朋友们一起收玩具,果然他还很负责任,收得又快又整齐……
有一次,当他上课又自由的“畅所欲言”打乱了课堂秩序时,我点名批评了他,告诉他这样做是在打扰别人,可是他好像并不理睬,我的方法并不奏效。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要因材施教,利用丁丁的优势,如果总是在班中点他的名字,时间长了就会“疲沓”,所以我们之间有了“悄悄话”,我与他秘密约定好只要我悄悄地看他一眼,就是在告诉他请他快快坐好。只要看到他的一点进步,就会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尊重他,肯定他,鼓励他,就会让他充满了正能量,并且会把这正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人。这一招果真奏效了,这“神奇的悄悄话”提醒我,每个孩子皆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材施教是如此重要。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与思考,寻找合适的解决策略才是最好的选择。
4.高潮or番外:我想和她挨着睡,可以吗?
在“爱心小约定”的作用下,班级的一切都是井井有条。我惊喜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由“规范”自己的行为,慢慢发展成相互提醒与帮助,互相肯定与称赞。例如午睡时自己摆放鞋子时,会默默将旁边歪歪扭扭的鞋子摆放好,午餐时会伸出大拇指,对坐在对面的同伴说:“你吃的可真干净,盘子像小镜子一样!”站队的时候会互相提醒:“快一点儿,这样我们可以多玩一会儿啊!”……在班级里,很多事情都是由孩子们自己来完成,其中包括自己铺被褥,收被褥。铺被褥,这就是这个小故事的开始。
每天户外前,孩子们都会将自己的被子从衣帽间抱上地台,铺在固定的位置上,每天如此,孩子们能记住自己的固定位置,也习惯了自己的固定位置。直到有一天,萌萌说:我想和开心睡在一起,可以吗?我想是否可以这个问题,应该交由孩子们来决定,我问大家:“你们觉得可以吗?”孩子们意见不统一,有的说:“我们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不能随便换。”“我是3号,就要跟4号挨在一起的。”“我喜欢我的位置,不想换到别的地方去。”有的则说:“我也想跟玟铭睡在一起,我们是好朋友!”“我们在一起睡会做甜甜的梦的,会很快乐的!”“我们可以换个地方睡,不占你的位置。”在我的固化思维中,被褥就是按照学号的顺序摆放的,从来都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变化,打破这个“规则”可以吗?在孩子们讨论并互相说服、据理力争的时候,我也在想这样想跟谁一起睡就跟谁一起睡带来的后果,会不会因为太兴奋而睡不着,会不会在一起会互相打扰……这些因素都是可控的,这也是孩子们提高自控能力的好机会,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咱们试一试吧。而是听听他们的讨论与想法。在我的预料之中,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我们可以试一试!对呀,不试试看怎么知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