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想法

每个人都不该是这个时代的置身事外者——读《今日简史》完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177人  生如夏花H

      历时两周,终于读完了这一著作。不得不说,我最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客观,严谨与全局观。

      这本书给了像我这样,一个经常假借懒惰或者能力不足之名而堂而皇之不闻天下事的人一个思考诸如核武器,恐怖主义,宗教等“高深”话题的机会。也好借此机会充当一回兼济天下者,对当今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多一些了解和思考。

      它为我打开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个世界的维度,而这种激活就像《超体》的女主被激活的那些神经元的潜力一样不可逆。

      其实与其说了解这个世界,不如说作者跟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些这个时代的多数人共有的疑惑。

      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对于几个话题的态度,对于宗教信仰保持的谦逊,对于应对恐怖主义避免过度反应的客观,对于数据权的担忧,对于人类对未来命运走向应持有的困惑心态,对于民族,文化,宗教等属性的去特殊化的导向等等。

      与其说作者的批判态度与胸怀天下,不如说作者是在尽量保持客观与呈现事实和真相,他告诉我们看待无论个体自身,还是团体,民族,亦或国家应该有的正确方法和心态,那种承认自己错误和盲目以及无知的自知,才更有说服力。他告诉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无论是生态崩溃,科技颠覆还是核战争的威胁,都需要人类紧密协作,共同面对。

      他揭露了那些扭曲宗教著作和假借神的名义,为了达到某种特殊利益而编造出新的故事的宗教极端主义者的诡计;他揭示了恐怖主义希望通过抓住人民的想象力和情绪,制造恐慌继而达到权利平衡偏移的真正目的;他呼吁了在这个科技让我们的身体距离越来越远的时代,重新与我们的身体建立连接;他识破了各国对战争发动的谨慎背后,是面对权利相互制衡后对于成功的没有把握;他提醒了每一种宗教、意识形态和信条都有自己的阴影的真相。

      他更多的是谦逊的提出疑问,正如我们每个人面对这个复杂的时代所存在的困惑一样。他希望同读者一同探讨和思考人类的未来,完全没有要以一个权威人士的姿态来给出所谓专业而确定的答案,而是教我们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代,如何避免成为媒体宣传和错误信息的受害者,他教我们尽量接近真相的方法,避免成为信息的奴隶。

图片来自网络

      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很多观点能引起我本人的强烈共鸣,很多话题也是我曾经思考过的。

      很多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想的很多,很乱又没有头绪,于是不知道这些思考对于我来说有什么价值,但是有幸能通过文字了解了世界的另一端有人跟你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并秉持相同的观点,便让自己觉得自己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想太多”,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就好像我们希望跟别人倾诉我们的痛苦,其实是为了寻求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好像知道世上有千千万万人跟你遭受过同样的煎熬,这种苦难才有价值一样。虽然也许这种苦难并没有价值,这种价值的共鸣也不代表什么,但是这种寻求认同和归属的感觉,恰恰如作者所说的,人类大部分观点的塑造,都是通过群体思维,而非个人理性。

      比如对人生意义的探讨,这几乎是每个人类都思考过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为了能够留下些什么,最好是灵魂或个人本质,只是求个安心,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在死后延续?还是认为人生是个轮回,一部永无止境的史诗?是为了留下些有形的东西,文化的或是生物上的?还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就足够了?亦或是为了“爱”,或是寻找真爱?

      每个人相信的故事不同,答案自然不一样。所谓了解人生的意义,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何功能;所谓过了美好的一生,就是达到了拥有那项功能的目的。

      比如对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为常态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才能过的顺风顺水?作者认为,这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要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尽管人的韧性光靠读书听课是培养不出来的。

    我甚至为作者透析各方观点中的所谓“批判”过程中透露出的幽默而笑出声来,比如他用“有些神经元彼此不经常聊天”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不同的身份认同会把我们向不同的方向拉扯,不同的义务也会相互冲突的这种矛盾。在我看来,这种拟人化的比喻,既充满了讽刺,又不适趣味性,调皮中耐人寻味。

      这种小趣味在全书当中还是出现过很多次的。比如他13岁对于自己死后别人对他的评价这种行为的思考(我24岁才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还为作者刨根问底的精神所叹服,对于一些问题思考过程的连贯性,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是一种“抬杠”,我却觉得整理这种思考的过程是需要耗费很多心力的,我十分欣赏这种“较真”的态度。

      毕竟,随意用一个句话赞赏或批评一件事情所耗费的精力,时间,心力,要远远小于搜集证据,一一验证,考据,再加以整理和输出。

      本书的翻译我个人认为是十分出色的,作者的三部曲都是由林俊宏所翻译是有道理的,表达顺畅不生涩,贴近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我只发现大概有两三处不是特别顺畅的地方,但对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影响不大。对于科技,历史,政治,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应该都有比较深的造诣。才能做到尽量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又不失通常与自然。后来搜索了一下,才知道译者是互联网的创业者,被誉为开创移动互联网浪潮的“鼻祖”。

      这本书像一部21世纪的扫盲百科全书,又像是一张开放式的调查问卷,既尖锐的直击人类社会面临的痛点,又无情的将那些被大多数人奉若神龛的真相拉下神坛。不卑不亢,不偏激,不做作。

      也许很多观点和陈述在某些人看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恕我无知,就是抑制不住的在内心直呼过瘾。正如作者所言,如果说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人类有“选择欲望的自由”,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

      直到全书最后,我终于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描述来概括我欣赏作者身上的所有特质和写作态度的来源,就是作者自己的话:过去会认为开放式的,不预设答案的探求实在过于危险,有可能让整个社会秩序崩塌,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算法替我们决定我们是谁之前,我们还有时间来选择,只要努力,我们还是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模样,但是真要把握这个机会,最好从现在开始。

      这本书就是这样给了我一个机会,不为自己的冷漠和麻木找借口,一个不再成为一个习惯性置身事外者的机会。无论是对于这个世界,还是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