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团体迷思”包围

2017-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桃乐丝的孙悟空

继续提意见的话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沉默?有一种可能,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大家基于对彼此智商力、判断力的信任,建立起了一种“团体意见(迷思)”,达成了所谓的“共识”。

但“共识”是最值得领导者警惕的一个词。

团体迷思是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欧文·詹尼斯(Irving Janis)根据其所从事的团体决策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根据詹尼斯的研究,团体决策过程中,往往会为了维护团体的和谐和凝聚力,而无法进行准确判断,弃事实真相于不顾。也许美国政府在20世纪50-60年代作出入侵朝鲜半岛计划和入侵古巴计划,都在此列。

身边的例子更多了。单位里有一个比较坚强的领导班子,领导者的作风也颇为民主。几乎是每一项工作决策出台之前,他都会要求责任部门在全体员工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这种征求意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内部的邮件系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有颠覆性的意见,看来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众多工作方案得以实行。

事实果然如此吗?广泛征求意见这件事,更象是一个工作流程而不是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的过程。我的体验,也不是故意不提意见,因为我们这样的底层员工,对很多工作的来龙去脉都不清楚,又对中层和高层的决策力比较信任,当然提不出什么意见来。即使是有关自己本职工作的提案,也会因为看到其他人的意见一致而闭嘴,干吗要去成为那个异议者呢?但结果往往是,很多工作,不一定运行顺畅、效果彰显,很可能还招致了小声议论,此前的“共识”被事实证明很有瑕疵。

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企业还是很不一样;但领导者的管理思维可以共通。如果是一个对自己对团队负责的机关单位领导者,他应该如何做以从“团体迷思”突围?

先要判断团队凝聚力的现状。部门众多、人员分层、流程复杂、层层审批,这种单位不具备获得高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所以,“团体迷思”更有可能是因为内部从众心理占上风或是对领导层的失望情绪弥漫而形成的。

喜欢听好话,听赞同的话,是人性,谁也改变不了。但领导者必须要清醒认识到,创设一种制度或文化,扭转人性的弱点,意义重大。中国古代的皇帝设谏议制,就是指定官员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现代的领导者可以借鉴。广而告之的撒大网,是征求不到有价值的意见的,应该指定一至数人不说赞同附和的话,专门唱反调。

这一点在制度设计上极容易,但文化建设上又极困难。能够听得进一两句反对话的领导,已经被认为是心胸宽阔、虚怀若谷,何况是件件事都被挑错?很同意有人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在体制内工作,并不是因为人际关系复杂,而是因为这类工作太要仰仗一两个领导的人品和慈悲,太冒险了。

从理论到实际,还远得很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