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学习 | “冒充者综合征”
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人的痛苦经历。差不多十年前,他碰到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在北京租房子的时候,他的房东委托他把市中心的一个四合院卖掉,开价是1700万。巧合的是,此时这个人刚好手里有这么一笔钱。但是他在想,我在这么好的地方买这么好的房子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他左思右想,总觉得自己不配住在这样的房子。他犹豫来犹豫去,这个房子很快就被其他人买走了。后来这个房子的价值超过了一个亿。
类似的事情也经常会发生我们很多人的身上。当一个好机会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总觉得那不是真的,时时刻刻都想告诉自己这些好东西是莫名其妙得来的。总怕有一天自己会被打会原型,其实自己的心里住着一个永恒的屌丝。这种心理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冒充者综合征”。
冒充者综合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被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有两个心理学家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这个概念一经提出来就被广泛传播,原因是他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现象。
有这种症状的人,虽然按照客观的标准评价,他已经获得了成功和取得了成就,但是他自己本人却常常认为这不大可能。或者认为自己的能力与所取得的成就不匹配,感觉有点像是在欺骗人,甚至会害怕别人会发现自己的名副其实。心里面总会隐隐有一种恐惧,害怕自己哪一天会被打回原形。
和很多其他的心理疾病一样,“冒充者综合征”也是被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所影响。研究发现,父母一辈(尤其是父亲)的不恰当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孩子产生冒充者综合征。这其中,过的表扬和过度忽视两种极端情况,都可能会抚养出自认为是冒充者的孩子。如果孩子从小被过度表扬,寄予很高的希望,他就可能会害怕失败,害怕父母会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不敢去挑战困难的事情,对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会有隐隐的不安。如果孩子的智商和能力被过度忽视,在取得成就时得不到肯定。他同样可能会认为,取得的成绩并不是自己能力的证明,自己也许配不上这个成绩。
尤其是小时候经常被忽视和否定的孩子。当他长大做什么事情,面临重大机会的时候,父母的影子就会浮现出来。有时候虽然头脑中没有父母的影子,但是父母的那种习惯否定的态度、倾向会来侵扰他,使得他虽然是一个成年人,但是心理上仍然是孩子的状态。他会像面对父母时一样战战兢兢,习惯性地自我否定。
对于“冒充者综合征”,心理学家也给出了一种解药叫自居者效应。所谓的自居者效应就是指,你心里想象自己理所当然地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常常表现为一种自我暗示。
在看个人传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会有一种范。据说释伽牟尼出生的时候,一出生就会走路,然后脚一抬就是莲花,然后他还说过一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就是一种自居者效应。
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心法。你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话剧演员,去想象你要成为的角色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去把它表演出来,时间久了,你就是了。其实我们平常在担任一种社会角色时,即使刚开始会有一种习惯性的自我挫败,但是时间久了也会渐渐适应这个角色,逐渐你不再会认为自己不配这个角色。
有时,我们会认为自己配不上已经拥有的或者将要拥有的东西,究其原因是,我们被一种有魔力的符困住了。从小到大我们不知不觉身上被贴上很多这样的符,虽然贴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但是它们时时刻刻都在禁锢我们的思想。
不管是自居者效应还是像个话剧演员去扮演,都是在教我们如何突破思想的禁锢。前提是,你要有主宰自己人生的自信和突破束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