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终定律—破解育儿迷思
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我往往最担心的是看不懂、想不通。
就比如说养育小孩,孩子出生后犹如白纸一张,家长就是最重要的执笔人,在这张白纸上留下什么?将决定这张白纸今后的价值。
所以,我会担心自己不知道怎么去把孩子培养好,或者说怎么去引导他成为一个爱学习、主动学习、能吃的了学习的苦的孩子?
最近没有集中精力去读书,偶然在头条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内容很有启发,分享给大家。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带孩子去趟博物馆,提前做了好多功课,到了那里一顿输出。
结果孩子回来和同学说起时,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博物馆里的网红冰激凌。
带孩子去吃烤肉,回来后说还要去。
本以为他是嘴馋想吃肉了,结果一问,居然是想喝那里的南瓜粥(免费送的)……
每当这时,是不是都有种“种瓜得豆”的感觉,让人哭笑不得。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就曾深入研究过这种现象,他称之为峰终定律,翻译成英文就是Peak-End Rule。
峰终定律,本质上讲的是人的一种认知偏差。
我们对某件事的看法,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峰值和终值。
换句话说,我们情绪最高或最低(高兴或低落)时,以及一件事结束时的心情,是决定我们体验好坏的因素。
当一件事留在记忆深处时,往往都是最high或最low的情绪记忆。
就算过程再疲惫、再糟糕,只要结束时是美好的,我们的大脑就认!
如果把峰终效应对照育儿,就会发现简直严丝合缝、完美契合。
那么,到底要怎么做呢?
创造积极的峰值体验
很多孩子不爱学习,并不是排斥学习本身,而是负面情绪体验导致的“认知偏差”。
因为算不出来、写不出来,导致孩子的自信一点点被瓦解掉,从而产生了排斥、恐惧甚至厌学的情绪。
所以,解决学习问题,很多时候解决的是孩子的体验或者情绪问题。
一是从简单的开始
我们常说,做什么事情,开始的时候是最难的。
但是,只要开始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学习15分钟,接下来的学习就会顺畅很多。
所以,在每天最开始的阶段,可以先安排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让孩子轻松好上手,打造渐入佳境的成就感。
遇到瓶颈,不用一直死磕
孩子学习的时候,遇到难点或者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就会产生逃避、拖延、畏难的负面情绪。
为了避免负面情绪堆积后的爆发,可以在学习中间,穿插一些孩子喜欢、擅长的事情来做。
比如,孩子不太喜欢英语这个学科,那么我们可以用番茄时间法,在学习25分钟后,让孩子安排5-10分钟的休息时间。
可以做些他喜欢的事情,比如下盘棋,吃点喜欢吃的水果,或者拍会儿球。
当然,如果孩子在学习时遇到了困难,比如怎么都写不出英文作文。
这时,为了避免孩子的负面情绪体验达到波谷,可以换一个孩子擅长的科目学,让孩子在学习上找回一些自信。
等到情绪平复了,再去挑战比较难的学习任务。
二是让进步“看得见”
前面两个方法,都是避免孩子在学习时,负面情绪大爆发。但想要得到美好的峰值体验,还是要从正面情绪入手。
方法嘛,我觉得不妨参考下学校和一些学习型APP的做法。
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会因为一个贴纸、一个小红花而激动不已,学习热情高涨。
用APP学习时,也会因为得到了几颗小星星、几个盾牌而骄傲不已。
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把孩子阶段性的进步,用“看得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积累起“我很棒”的积极体验。
那么,日常学习中,要怎么操作呢?
我不禁想起之前很火的、期末考试后的“40秒超市大购物”,就是孩子因为学习进步,得到的“可以看见”的肯定。
不过,类似这样的方式,频次都比较低,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创造峰值体验的间隔太长,效果会不太显著。
所以,这里我分享两个可以在日常中用到的方法:
①学习积分
找一个专门的区域,可以是黑板、表格或者空白的本子,记录孩子每天在学习上的各方面进步。
并给予相应的积分或者星星、小红花,比如“学习主动”“状态专注”“学习效果好”等,都对应不同的分数。
这样将进步量化的积分制,可以从内在刺激孩子形成正向的、积极的峰值体验。
而且,它是时时可以进行的,操作起来也不难。
②奖励盲盒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喜欢刷短视频、刷微博、看朋友圈?
一方面,是算法推送了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未知”带来了巨大的好奇。
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看到什么。这是一种很容易上瘾的刺激。
对于孩子也一样,想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峰值体验,可以借鉴这种“未知”的力量。
把孩子每天或者经常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全部用小纸条写下来,然后统一放进一个小盒子里。
孩子学习状态好,就可以获得抽取盲盒的机会,赢得“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机会和时间。
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有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让今天的学习,都留在美好的那一刻,达到峰值。
保留一个美好的终值
除了保证过程中的峰值,拥有一个美好的结束,也相当重要。
在学习上,怎么引导孩子获得终值体验呢?
一是见好就收
我们陪孩子学习,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误区:
看到孩子在不擅长的学科上有了些进步,觉得应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赶紧再努把力、加把劲,多学会儿。
可结果却是,孩子从原本的亢奋、激动,变得烦躁甚至疲倦。
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见好就收”。
很多时候,想让孩子体会美好的终值,就应该在孩子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及时刹车。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好不容易获得的成就感得以保留,学习起来更有干劲。
同时,孩子知道自己今天进步了、提高了,对明天的学习也会有好的期待,这些都是正面的体验。
但如果继续下去,孩子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好不容易得来的成就感被挫败消磨没了……
最后,将终值从开心、兴奋,变成苦恼、郁闷。
那么,孩子对于这一天的学习,会因为最后不好的结尾,而留下消极、负面的体验。
所以,学会“见好就收”,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智慧。
二是用擅长的事情结尾
除了见好就收,还有一个简单的方式。
就是把孩子擅长的科目、项目安排在学习计划的最后。
比如孩子喜欢诗词或者擅长数学,那么就把诗词或者数学排在最后来学习。
这样一来,孩子学起来轻松,而且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正向的终值体验。
相信我,这个方法我和大宝经常用,真的屡试不爽。
每次学习结束后,都能看到他轻松、愉悦的表情。这就是美好终值体验的魅力所在。
任何学习,都需要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累、有痛,需要坚持、努力,也会想要放弃。
峰终效应,虽然不能改变学习的整体过程。
但它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及时收手等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学习的节奏和计划。
虽然身体累,但可以收获心情或情绪上的喜悦感,从而增加孩子的学习动力。
对于更多的爸妈来说,了解峰终效应,也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的一些问题,减少经常占据我们内心的内疚感。
当然,峰值、终值的美好体验,也可以为孩子留下成长中美好的回忆,这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以上大篇幅摘录了原文内容,看原文比看我的这个效果会好一些,原文作为头条爆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篇文章,也提醒和帮助我去思考,怎么引导小宝的行为习惯。我相信爱学习的习惯应该是从1岁就要去培养的。
宝爸周记(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