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姐弟恋
初升的月儿的第一缕光线落到了帆上,用它珍珠般的柔辉照亮了小船。露丝从马丁挪开了身子,同时也注意到他也在挪开。原来怕人注意的感觉是共通的。
杰克 伦敦《马丁 伊登》
在选了十部中国当代小说后,本周咱们终于要选一些外国小说,毕竟不能固步自封,总要睁眼看世界。本周选的这部小说是来自杰克 伦敦的《马丁 伊登》,这部被称为具有杰克 伦敦非常浓重自传体色彩小说的书籍无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大家普遍也认为他在写完这部小说后,选择了与书中马丁 伊登同样的命运,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一种说法是杰克 伦敦是因为吃错药了而身亡的,他本意并不是想结束自的生命。)
但不管如何,咱们读书吧,这部小说的情节内容比较简单。书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一个社会最为底层的水手,因救了露丝的弟弟而获得与露丝结识的机会。他和露丝相互吸引,他喜欢露丝的美丽善良,她喜欢马丁壮硕的体魄与丰富的人生经历。但俩人的社会地位注定了他俩不能立刻走在一起。
他无疑是喜欢她的,也是想娶她的。但他社会地位并不能使他如愿,她也是想与他在一起的,但无奈,受制于家庭与自己长久以来的观念,只能让俩人处于一种暧昧的阶段。
马丁无疑是努力的,他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读书、思考问题、写作,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这个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好让露丝接受自己。但这条路无疑是艰辛而又孤独的:被姐夫白眼,穷苦潦倒,退稿信满天飞,好不容易获得接收稿件的回复,但却是白死不活的出版商。
但他还是相信自己被所认为一无是处的书稿是有价值,这也就注定了他必然要经历最为艰苦的时期,甚至有一段奄奄一息的时光:他生病时只能依靠着房东太太照顾而幸存下来。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露丝与他结束恋情,不然怎么说创作者都是孤独的呢?但露丝却在他成名后回来找他,请求与她复合。但到了书中的最后,马丁却选择在一艘远洋的轮渡上走向了大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马丁的梦是露丝给的,因为露丝的纯洁、善良与美丽让他着迷,也让他从一个都不会讲美国普通话的水手(发音不标准)的变成了一位小说家与诗人。按说,小说最后若以喜剧收尾,也倒显得合情合理。
毕竟这样也算是一种逆袭而让人拍手称道的故事了。
但是有一点她却坚信不疑,认为她的安全可以保证,只要不让马丁表白爱情。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她就可以万事大吉。
杰克 伦敦《马丁 伊登》
但小说没这么写,而是让这场姐弟恋注定不会有结果。露丝尽管给马丁的感觉是那么的天真,善良,纯洁与美丽。但她毕竟处在上层社会里,她的成长是完全浸泡在那些上层的世俗文化里的。她喜欢马丁,是由于自身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因为她被禁锢在那样环境里太久了。可等到露丝真正走出自己所在的那个世界后,她发现外部的世界并不如她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于是她只能选择回去。
而在马丁伊登这边,他的努力与付出,她是知道的,或许她不赞成,但她却是亲眼所见的。尽管她也期待着他会成功,但她却总以一种“姐弟恋”地视角来看待马丁所做的一切,俩人关系里,她的感觉更多的是怜爱。她也不能欣赏他的作品 。
终于在马丁最黑暗的日子里,露丝选择了离开,而在最好的日子里,选择了回来。
马丁的作家梦是实现了,但他却发现让他梦开始的梦(露丝),其实是一个虚荣而又自私的人。这与他最初的信念是相悖的,于是对自己人生的欲望产生了深层次的怀疑,也导致了他走向深海的命运。
如果从一个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露丝,露丝真的有错吗?我们知道很多文学作品总是喜欢讴歌那些为爱情奋不顾身,打破自己社会地位,冲出家庭束缚的女性。但事实上,这些女孩子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即便她们像露丝那样对一个与自己家庭地位不相称的男孩有所兴趣(也许会是因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但是现实若是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又有多少女孩子愿意为这位男生奋不顾身呢?或许正因为奋不顾身的人占少数,这反倒成为了一种值得讴歌与写作记录的典型。
说实在的,笔者身为一个大龄单身男青年,自然是希望这样的姑娘越多越好。
不过比较悲观,只是希望罢了。
露丝专注地望着他,驰骋着想像,猜测着是什么力量扭曲了他的灵魂,使得像他那样一个精力过人的青年把时间浪费在写小说和写诗上面,而那是注定了只能平庸或失败的。
杰克 伦敦《马丁 伊登》
杰克 伦敦在这部小说中除了马丁与露丝的主干故事外,还穿插着马丁追寻文学梦时出版界的乱象,梳理起来,这些现象也是挺有趣的。甚至有些现象在百年后的今天出版界还是存在着,只不过也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所变异罢了。
在投稿的初期,马丁和众多刚起步的作家一样,幻想着巨大稿费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也默默地妄想如何去消费。但他也和现在的文学青年一样,收到众多格式一致、内容相近,满是官话套话的退稿信。所以他起初甚至怀疑编辑是否是人,会不会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只用退稿盖个戳,再打印一份退稿信就可以退回来了。当代的中国是一个写作欲很强的中国,想成为作家的人有很多,对于新人作家来说,要么杳无音信,要么固定格式的退稿信在当代出版界依旧。
然后好不容易有杂志报刊接收马丁的稿件了,但马丁的稿费要么被拖欠着,要么就被克扣了。他气不过,亲自找上门,甚至要通过动用武力的方式才拿回了自己应得的稿费。各位在这里请注意一个细节,按说写作的人,应以一种文化人自居,但所谓文化文明却不如武力来得有效,这着实是一种讽刺。事后,马丁也发现了这家出版商其实是处于要死不活的状态。这是不是也挺像当代的?有些出版社仗着自己是国有企业,随意混些日子,但有些出版社借着“东风”活得有声有色。
由于生活所迫,马丁开始按照读者的喜好开始创作了,尽管他并不喜欢那样庸俗的情节:男女主人公经历了多方的磨难最后排除万难终于在一起,这些故事往往具有大团圆式的结局,也拥有着众多的读者。但毕竟术业有专攻,马丁在这方面哪写得过哪些通俗作家,等待他只有另一批退稿信。
不过这不也像当代的众多小说网站吗?以读者作为最终导向,并以讨好读者为乐趣。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如一些霸道总裁文里极为经典的对白:“我已经在你饭卡里充了100万。”
马丁的作家梦最后实现了,但他却发现眼前的一切均是欲望作祟。在成名后,向他约稿的杂志期刊越来越多,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迷茫了。于是他跟出版社开了玩笑,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开头与结尾简单拼接,便投了出去,结果编辑照发表无误。有名的作家随意写两个字就能出书发表,而新人作家却无人问津,不也是当代出版界的现状吗?
但好在马丁那个时代,还会有人读到他开玩笑的作品后展开批评。但当代呢?您阅读后的批评将伴随着作家粉丝的声讨,以及不懂艺术、文化浅薄的标签。
在这个时代里,大家似乎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常常会为一个名字而疯狂。
其实当代的出版界还有许多特色,比如一边常说自己活不下去,另一边却以几百万的天价竞标一本名人的采访回忆录;又比如一边装清高地抱怨通俗文学的泛滥,又一边跑到国外翻畅销榜、再找个大学生译回来;再比如一边声讨网络文学的无意义,又一边又闻风而动并出以高价来找寻网络上可以出版赚钱的爆点……
他们常鼓吹着图书市场的落寞,进而把自己放在一个极其弱势的角色里,却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节假日的书店里排队结账的人视而不见。
或许也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上,这样说出来的话才会是那么的动人与令人信服吧?
在这里就点到为止,不再得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