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企业能盈利,独立生鲜电商或难生存
——文/毛毛 图/敢池
随着阿里宣布,向国内最大全品类生鲜运营平台易果集团投资3亿美元,加码天猫超市的发展的消息,独立生鲜电商的路或许越来越难走了。
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同时在2016年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宣告破产倒闭。
而同时有专家指出,生鲜食品属于高频消费,也是刚性需求。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出现一个巨头,没有形成寡头经济,因此生鲜领域存在足够的市场与机会。
一方面是频频出局的消息,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空间,生鲜到底是无限潜力的蓝海,还是血流成河的红海呢?
高成本高风险,生鲜生意难度大
生鲜对冷链依赖性强
生鲜食品有着易腐坏、难保存的特点。
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蔬果类在流通中的腐损率达到30%之多,而肉类和水产类分别为12%和15%。
这就意味着生鲜类货物必须要冷藏流通。
同时根据2015中国冷链物流报告显示,在国内4000家生鲜电商中,有95%的电商无法盈利,而难盈利的部分原因就出现在冷链运输上,冷链成本占到总成本的40%,占到销售额的25%-40%。
生鲜,吃的就是一个鲜字。因此生鲜对冷链的依赖性极强,但生鲜冷链物流的成本较普通商品高出1-2倍,随之升高的是冷链运输的成本。
目前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配送一般分为两种,一类是自建物流模式,另一类是第三方物流模式。自建物流优势大,但是成本同时也巨大。第三方物流又存在着难以保证运输时间、损耗率等问题。
对于没有太多资本支持的独立生鲜电商来说,要搭建一条完整的冷链,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如果没有一条完善的冷链物流支撑,面临的就是巨大的流通损失。
产品标准化困难
由于生鲜电商是线上购买,无法像线下零售那样进行挑选、比对和试吃。而生鲜产品作为一种非标品,特殊之处在于,每个人的口感偏好和心理预期都有所差异,而这个问题放到线上,就会被进一步放大。
根据艾瑞《2017年中国线上生鲜食品消费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用户在选择平台时最看重的因素是食品安全。显而易见,品质不佳,甚至食品安全无法把控的商品,消费者的容忍度是极低的。
同时在众多平台选择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平台的忠诚度不高。如果有一次购买到品质不佳的生鲜,那么很可能消费者就会马上转向其他平台或是放弃线上购买生鲜。
这就需要平台对采购甚至是生产端进行严格的把控,标准化的生产对于把控而言更有利。
维吉达尼创始人刘敬文指出近年来进口水果受消费者追捧,从行业层面来看,进口的很多水果品牌它们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但是国内仍有很多农业没生产没有完成标准化。
那么独立生鲜电商如果没有大量的资本注入,难以深入到标准化的生鲜供应产业,也就意味着对于采购的把控的不稳定仍然存在。
即使还有的玩,也是大玩家之间的战争
搭建门店,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而对于BAT这种巨头玩家来说,有着不同的路数。其中之一就是开线下门店,首当其中的就是阿里的盒马鲜生。
线下门店对于线上电商的好处,其一在于建立品牌信任,扩张用户群体。据悉,目前生鲜电商的渗透率还不到5%,仍有非常大的潜力,如何让传统线下消费者逐步接受线上消费,以达到用线下反哺线上,开设门店不失为一种方法。
其二在于线下门店可以作为冷链物流的一个站点,用于储存或中转待配送生鲜,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仓库,而这个仓库还兼备零售功能。以建立起降低生鲜腐损率,加快生鲜配送速度等优势。在这个“得物流者得天下”的生鲜电商市场里,线下与线上的融合,有望达到良好的效果。
而这些对于独立生鲜电商来说,可能会面对着线下门店运营成本较高,前期投入较多等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小玩家都玩得起。
随着供应链完善,投资趋势往生产端发展
刘敬文认为,近两年资本不断投资生鲜电商的供应链项目,但是随着供应链不断完善,投资增多,未来的投资趋势可能会往生产端发展。
如上文所说,生鲜电商的核心必然是生鲜,而不是电商。长远的发展中,稳定优质的生鲜必然会构成整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刘敬文的看法不无道理。掌握了生鲜产品的生产端,就掌握了未来的生鲜电商市场。
在未来,生鲜农产品将走向标准化,标准化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辅助和支撑。也就是说,未来的生鲜农产品生产将趋于智能化,智能化也正是当下投资的一个风口。
近日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开始打造智能机器人仓库,智能化+生鲜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结合,极有可能是下一个被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但是到了那个时候,独立生鲜电商经过冷链、产品标准化等问题大浪淘沙之后,还有多少幸存者,那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