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眼前苟且与诗与远方的虚假对立
颖欣何
独立双子女
读书/写文 、行走/看世界
煲汤/养花、早起/爱运动
《东京一年》,是蒋方舟独自在东京生活一年时写下的日记,也让她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所以她说东京拯救了她。
即便生活在迷人的异域过着“诗与远方”的生活,在作者的日记里一样看到鸡毛蒜皮的“眼前苟且”并没有消失,无论在哪里,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同样存在。
同样,身在异国的方舟依旧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人与事,或许就是这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眼前的苟且与诗与远方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对立。
理想生活的模样
在本书的第一篇日记里,作者写到她带一个已在日本结婚的留学生去吃很贵的料理,吃饭的过程中,留学生连连感叹了几句“真是很贵的料理啊”,于是她在日记里写到: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看到这句话我脑海立马自动加粗标记外加10086个赞。
我想到大学时候的自己,因为爸爸的慷慨,我过着十分美好的大学生活,到现在还时常回忆大学校园生活真是无比的美好
然后也像那个留学生那样发起感慨,要是我能在读研究生时不需要为钱而烦恼那该多好。
我想过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能够很纯粹的读书写文,行走看世界,少一点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困苦。这是一个美好的想法, 不是不可实现,而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不可估量的努力。
每一种生活都早已冥冥中标好了价格,选择什么,都需要取舍。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在方舟的日记里,看到最多的是她去参观美术馆或者博物馆之类的记录。
即便她走在日本的街头小巷里,也能够在生活的情景里找到,关于此处有关文学作品的描写。
比如她坐电车经过巢鸭破败的街道时,她感到无比的熟悉,后来发现这个情景她曾经在《挪威的森林》里读过,是文章里面关于绿子家的描写。
还有她在参观贵船神社时看到一句诗,便想到这是和泉式部曾经在这里祈愿时留下的诗句,然后又写到了很多关于和泉式部的平生。
如今,旅行已经成为我们的常态,可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旅行是一场修行,那么我更愿意相信生活本身即修行,到了指定的地方才能参透人生的禅意未免太做作。
旅行的意义在我看来,不是朋友圈的定位打卡,而是所到之处,你能够将你的人生过往和学识修养,与此处的前世今生相遇相知的过程。
带着知识和体验去旅行,与只带着钱和美颜相机去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吧。
朋友与写作
在书里,还写到很多关于她和日本朋友约见的故事。我喜欢那样的朋友关系,不常见面,见面也不需要寒暄,开口便能直达灵魂深处的懂。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不是活得太不够烟火气,很多时候,我总希望朋友之间的聊天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做的事,而是迫切的渴望,我们的见面能够成为平庸生活里被点燃起的生活激情,见面闲聊之后,我们之间都能有所收获和思考。
我特别害怕哈哈大笑之后,找不到意义的空虚感,就像一个在玩弹力床的小孩,被抛到高空后,发现底下竟没有支撑点的恐惧。
在方舟的日记里,写到最多的一位朋友是阎连科,一位勤奋的创作者,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写几个小时,并且是手写。
人们对于写作总是有很多的误解,看到方舟写的这段话,大概就不以为然了。
“人们对于写作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写作是由灵感来支撑的。人们对于作家的想象还是”李白式“的,觉得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游历采风,夜夜笙歌,乱搞男女关系,然后回家给自己倒杯威士忌,两个小时就创作出小说来”。
但实际上,小说家和上班族没什么区别,每天一早就必须坐在书桌前开始工作。
实际上,那些看似活得随意的作家其实都具有高度的自律性。
很多人,都以为蒋方舟一路走来的顺顺利利是一种庆幸,却不知道在她初中的时候为了创作,写到凌晨三点,实在太困了,做俯卧撑来提神,每天做100个,一个月就长出了一肚子肌肉。
想想,初中的自己在干什么……
这本《东京一年》小红书是我前两天回家的时候从图书馆借来看的,以前我没有办法理解蒋方舟的文字,在看这本书时,我却多次会心的笑了出来。
记得看这本书的早上,和家人坐在客厅里,我望着窗外,很开心的和他们说到,阅读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真希望我能够拥有不需要为生活而烦恼的纯粹阅读时光。
然后家里人,有点惋惜的说道,现在很少人能够体会到这种快乐了,他们更多被抖音视频等占据了注意力。然后,我就默然了。
喜欢阅读在现在看来竟成为了一种行为艺术和粉饰风雅的代名词,让我们这些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在阅读的时候好像在做着一件见不得人的事。
《东京一年》记载着方舟在异域絮叨的呓语和局促的社交,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有趣的方舟,于作者本人而言,也有着一种“全暴露”了的快感。
不管我们在哪里生活,是眼前的苟且还是诗与远方,都不会让我们真正重生,成为一个新人,我们只会更像自己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