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症病人的妄想世界
本文参与优享话题夺宝,话题“文学影视”
人格分裂的主题是自古一直受电影商的青睐,特别是悬疑、惊悚、魔幻、恐怖等题材,非常喜欢去嵌入人格分裂的元素,以至于让电影显得更加离奇、诡异、荒诞,并且它更容易去塑造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结局。而在心理学上,人格分裂的官方说法叫分离性认同障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分离成两个或更多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都整合的很好并且发展的很好,而它们轮流控制患者的行为。 从1957年的电影《三面夏娃》到2010年的《禁闭岛》这种对公众致命的吸引力就可见一斑。而在近几年,最经典的有两部电影就是《致命ID》和《禁闭岛》。
人格分裂症病人的妄想世界
《致命ID》讲述了在暴雨之夜,11个陌生人被迫集中在一个荒原上的汽车旅馆,随着一个女星的离奇死去,一场残酷而惊悚的杀戮游戏就此展开,看似只是类似只是杀人游戏的桥段,但是结尾的惊天逆转却让观众瞠目结舌。原来杀人游戏根本不存在,上面的只是一个精神病人麦肯的脑海中的妄想,而那11个人正是他分裂出来的11个人格,这11个人格交替控制着她的身体,因为麦肯年幼时遭受妓女母亲的虐待而形成的邪恶人格在现实世界杀死了4名住户,在服刑期间主治医生发现了他的人格分裂障碍,为了向法官证实要求他展示11个人格,所以出现了上面的雨夜杀人游戏,主治医生和麦肯的善良人格爱德华对话,要求他消灭邪恶人格,最后爱德华和邪恶人格罗德同归于尽,女性人格派瑞逃出魔掌。原本以为结束的故事,却给了观众一个猝不及防的反转,原来那个看似最不可能最被忽略的小孩才是最邪恶的存在,是他杀死了六个人格。因为小时候母亲的虐待,让他形成了年幼的隐藏邪恶人格,最后以杀死医生的司机结束。如此精妙的构思和布局如同解连环一样让观看者大呼过瘾,而导演也巧妙的利用11个人格将一场惊心动魄的杀人游戏嵌入其中,那种紧张刺激、疑惑并且最后突如其来的惊人反转让观看者佩服的五体投地。
人格分裂症病人的妄想世界在另一部经典电影《禁闭岛》同样运用了人格分裂的主体。讲述的是联邦执法官泰迪和他的搭档马克被派去调查一座叫禁闭岛的小岛上的精神病院中一个女病人失踪的案件,他们发现了奇怪的纸条,第67号和四则法则。而泰迪为了另一个目的寻找杀害他妻子的凶手雷迪思铤而走险,最后在一处山崖的山洞里,泰迪发找到了原是精神病学家的瑞秋,得知政府在这里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的事实。泰迪前往灯塔寻找真相。最后却得知原来真相就是自己,那个神秘的67号病人和让人闻风丧胆的雷迪思正是泰迪本人。在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杀死了三个孩子,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潜意识中选择忘却记忆,并且分裂出一个十恶不赦的杀手的莱迪斯,而自己则是联邦执法官,并且深爱着妻子的泰迪,也只有那些梦境和幻觉才是他真实的记忆。而这一切行为都是考利医生为了配合他而表演的一场戏剧,希望他能从自己的记忆中走出来。考利医生说若他无法清醒,就为他做外科手术,而最后那句话也说明了他的选择: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即使痊愈他也选择死亡。一场寻找凶手的过程,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才是凶手,这种出人意料的反转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嵌入幻觉、梦境那种魔幻的元素,让这部片子更加的扑朔迷离。
纵观两剧,都是把人格分裂玩的相当精彩。好的人格想要去消灭坏的人格,在一场追踪游戏中,最后却发现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善与恶的斗争,光明和黑暗的对抗,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人性的复杂在这两部片子表现的淋漓精致。在每一个善的面孔之下隐藏着恶的眼睛,在忘却的过去和迷雾般的未来,那个亦正亦邪的自己在微笑,这种矛盾和挣扎也是导演们青睐人格分裂这个主题的最终原因吧。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是天生的凶手,因为小时候遭受母亲虐待使得麦肯产生了11个人格,而遭受了二战残像洗礼的安德鲁在遭受妻子杀死孩子的惨状之下分裂成泰迪和莱迪斯,所以一切恶的产生都是有根源的,这种强烈的对抗和矛盾是导演们演绎的焦点,也是最能抓住观众心灵的地方,就像麦肯分裂出来的女人格向往的柳橙园,就像最后麦肯最后说的那句话,分裂之下的残暴和善良,得知真相的悲伤后的痛苦,一个人格分裂病人的那种极端被展现的凌厉精致,要么进入天堂,要么落入地狱,可是事实却让人觉得无奈。最后柳橙园的梦永远定格在那个黄昏的午后,而泰迪也选择踏入走向下一个轮回,在恶之下,善难道真的无法被挽回?就像在网上看到的这两句话:我们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地方就会成为我们的命运。我们相信什么,什么就会成为我们的命运。或许在最后,那两个让人悲伤的画面想告诉所有人意义就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