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印件出错,是原件的错还是打印机的错?
近日看到家长发了这样一个图片:地铁站里一个妈妈在读书,旁边的儿子也在津津有味的阅读;还有一对母子,妈妈在看手机,女儿也伸长了脖子在看手机。图片上还配了一段文字: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所以,当复印件出现问题的时候,请在原件上找找原因,转发共勉!
复印件出错,是原件的错还是打印机的错?恰逢,我们学校正在开展阅读活动,但似乎学生积极性还不高,家长参与度也不高。于是,我不假思索的把这条微信转发到朋友圈并信心满满的认为,肯定会有很多人会引发共鸣。可等我再去看时,下面的一条评论引起了我的思考:常识告诉我们,复印件出现问题时,很大可能是打印机出错了。我顿觉当头棒喝,匆匆删去了这条微信,并开始反思自己。
复印件出错,是原件的错还是打印机的错?首先,我不该是这条微信的转发者,家长转发微信是以家长的角度以此共勉,而为人师的我转发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批评指责,这本就不是一个完全充满善意的举措,读到的人又怎能轻易接受?
然后,我开始思考:这个出错的打印机是什么呢?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示范教育,家长示范,老师示范,接着孩子去跟随模仿,可能的话再做一点点改变,或称之为创新。我相信,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教给孩子。这点看来,大部分原件都是好的,问题可能还真的出现在这复印机上。或者说交流和传授的方法上。
复印件出错,是原件的错还是打印机的错?例如,很多家庭里的妈妈们每天都在重复做着家务,一天天,一年年,可很多孩子还是什么家务都不会。为什么呢?因为你从来没有真心放手让他去尝试啊,那又怎么能当他们长大点后因为不懂得这些而去批评呢?当师长回忆着自己当年如何如何时,回顾所处时代,这对孩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何况几十年前的事情也许早已带了厚厚的美颜滤镜。
前几天读到一孩子作文,写道:“妈妈每天逼我读书不让我玩手机,说手机伤害眼睛。可我不明白了,看书有什么好的?看书和玩手机不一样伤眼睛?”我在想:为什么读书,学习就要用“逼”字,手机却能用“玩”字?难道不能去玩书,玩学习吗?这也许就是我们成人的心态问题和沟通方法在作怪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自古以来,我们似乎就认定了学习是个苦差事,并把这种认知在孩童时候就一代代灌输下去,久而久之,读书俩字就带了一种浓浓的苦涩。但其实想来,玩手机各种感官难道就很轻松?
我非常喜欢原来听来的一个故事:犹太人在婴儿刚会爬时会把蜂蜜涂抹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试图让孩子认识到:书是甜的。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其实,在这个命题中,把孩子比作单纯的复印件,本身就是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