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子心理研习社苏小姐读书,笔记,画画手绘

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之读书笔记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198人  苏_冬冬
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之读书笔记

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

本周读书是来自北大心理学硕士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我读书笔记的题目是《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是啊,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让我们感觉是很新奇的提法,题目足够吸引人,很扎眼,很励志似得,但其实这是本很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因为读过作者的《为何家会伤人》,对其中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所以还是有些另眼儿相看的心理。作者在书中大概两处提到了“我在北大读研期间”,其实通常我们看见文章中基本都是“我在读研期间的……”等等,极少有人提到曾经读研的大学具体名称,这大概就是北大清华是最高学府的缘故吧,我倒认为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心理问题。

前几日闺蜜从美国丹佛回国参加个重要婚礼,几个好友得以相聚,得知一位“又”离婚了。对的,我必须用“又”,因为这已经是她第三次离婚了。究其原因,她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实在是容不了对方的不完美。我说:“那么你认为自己完美吗?”她明显压低声音说,当然我也不完美。这个世界根本就是不完美的,你又何必要求他人完美?!她自己也深知,但是控制不了自己对对方不完美的情绪,导致一次又一次的结婚离婚,服了,读过本书后,知道了她其实就是那种“完美太太”,所谓的“清白感”,还真是要不得。

究竟,我们如何认识到我们自己身上的不完美,知道了这个不完美,作者告诉我们,试着把这些情绪当成我们的朋友,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本书作者分七个部分给大家分析讲解,通过典型案例,倒是通俗易懂,但是心理学嘛,本身就“神神叨叨”的,我们看过后,还是需要自己的理解和消化,比如“思维与痛苦的关系”“沉浸在痛苦之中”这些其实真正理解起来还是很抽象的。

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之读书笔记 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之读书笔记

第一章“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作者告诉我们,理解并接受恶习,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那么“积习何以难改?”习惯决定命运。改变恶习需要一点,那就是立即去做。但是常常是,有些人真的做不到。比如晨练,我们几个好友有个群,每天早晨,我准时在群里发动态照片,其实她们中也有醒了的,但是懒洋洋地在群里说“早安”,每次大家都一顿讨论晨练的好处,但是到最后,我们四人依然只有我一个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最初她们的理由也是一堆一堆的,现在也都不言语了。而后给自己的总结就是“懒”。当我第一次在解剖课上看见吸烟人肺子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远离吸烟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吸烟危害健康”,百害而无一利,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乐此不疲。作者告诉我们,改变恶习从小处做起。也许我们一生中都会经历些“痛苦”,作者告诉我们,直面痛苦接受痛苦,领悟到问题来源,并由此成长。在第二章中,作者又拿出了“童年论”来说明一些问题,这和《为何家会伤人》中的观点倒是一致的,也是我并不完全赞同的地方。我比较欣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某些观点,是因为作者在面临个案的时候,并不是急于给出结论,甚至在每个故事后面以一句话替代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我认同童年时一些伤害和心理问题会影响到一个人今后的生活,但是如果明明知道这些是不对的或者说不稳妥的,却把结论推给“童年论”,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呢?成年后依然受童年某些遭遇的困扰,是不是自己也要努力去健全自己的人格呢?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会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作者强调说,我们都要学会原谅,不仅原谅“内心的小孩”,也要原谅制造错误的父母或者他人。作者例举亲人离世后的痛苦,我也见过这样的人,父母的离世仿佛是晴天霹雳,悲伤,痛苦,难以释怀。在我看来,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做你认为应该做的,无论从亲情还是道义上,你已经很努力的去做一件事了,至于结局如何,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慢慢释怀,无愧我心。

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之读书笔记

第三章的内容是关于“愤怒”的,作者说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他说的如此肯定,便让你认为这些真的是这样的,但是,我可以很认真地说,未必。我便是极少“愤怒”的,或者说,没有什么可以导致我“愤怒”,家仇没有,国恨暂且抛开,于是,我冥思苦想曾经的“愤怒”也仅仅是有些“生气”而已。我倒是觉得人得适当控制自己的“愤怒”。沈阳117路公交车出过一个事,车上拥挤难免碰撞,两大男人推推搡搡,一个到站下车,一瞬间听见没下车的那位骂了一句脏话,结果一把把那位从车上拽下来,一刀毙命。这“愤怒”哪儿多哪儿少?所以,作者也说了,在处理挫折时不要把挫折扩大甚至延伸。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之读书笔记

第四章的内容是关于“内疚”的,作者说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举的例子就是“完美太太吓走丈夫”,太太是那种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有一种“清白感”。丈夫有内疚感,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看来处理夫妻关系真的是一门艺术,“太好”也不行。不过,作为凡人,事情永远有两面性的,在一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从承受内疚开始,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和谐的流动的关系。正如书中引用的大师海灵格所言:“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觉得自己永远正确,事实上,他是把内疚转嫁给了别人,或者,是拒绝与别人发展较为深入的关系。“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这样,双方的接受和付出才能达成一种平衡,才能彼此都感到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纵观我们身边的“完美太太”,不就是用完全的付出把老公吓跑的吗?在第五章是关于“恐惧”的话题,“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最重要”。作者告诉我们,许多恐惧所传递的信息是极具价值的,事实上,越恐惧一件事情,那件事情背后隐藏着的信息可能越重要。所以“战胜恐惧”是一种错误的策略,许多恐惧无须战胜,相反,我们可以静下来,聆听恐惧,从而发现恐惧给我们的提示。

这个世界不完美,你又何必无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之读书笔记

第六章“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好的心理医生与来访者的关系是一面平滑的镜子,可以让来访者淋漓尽致地将他内心的关系投射到这个外在的关系上,也由此得以理解自己。我们生活中还有太多的关系,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通过典型的案例“关上车窗,关上心房”,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问题的所在,男孩子泉的好对女孩子菲儿来说是一种灾难,她总是觉得自己配不上他的好,有了这个信息,你要学会聆听它并尊重它,作者让我们相信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第七章是“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要学会接受当下、悲伤、愤怒、内疚、恐惧,接受关系。越接受心灵所享受的自由度越高。作者否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点,他认为“要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是啊,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严格,进而也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去做,恰恰是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选择的是挑剔别人。这章的后面部分是一些采访,作者说遇到好的心理咨询师的感受——就像面对一面平滑的镜子,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完整的真实的自己。 从这面镜子中,无论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你会清楚地知道:“越逃避,阴影越重;越勇敢,阴影越轻。”“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我非常喜欢作者最后的“结语”,他说:“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是啊,不管产生什么负面情绪我们都要承认它接受它并与它共处,不要强迫自己去逃避消除或对抗。这些负面情绪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直面自己内心感受并坦然接受它,在必要的时候捍卫它,以心灵指导身体,实现身心合一,才能拥有真正健康的内心,独立且完整的人格。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我忽然想起一部小说的某个情节,大意就是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逃往苏联,大家都很久没有吃东西了,每个人只分发了一小块黑面包。大家都狼吞虎咽迅速吃掉那一小块“列巴”,只有女主人公正了正身子,从包里取出一个有些不干净的手帕,拿着刀叉,一刀一叉地慢慢咀嚼着食物,许多人都投以惊奇的目光,这画面让我特别感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需要食物,但是,她依然保持着端庄和礼仪,吃的是食物,更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谢。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读懂自己的不完美,用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天气特别晴朗的晨曦,我总是会深吸一口气,然后在心中默诵着那句话: 感谢生活的馈赠,让我们在分享、付出和接受之间,体验绵绵不断的温情、关爱和共享的欢乐,一路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