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与王

2021-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W无花果W

赧王中二十七年(癸酉,公元前二八八年)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苏代自燕来,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

桀宋:战国末期宋康王戴偃时,宋国一度强大,灭掉滕国和薛国。然后四面扬威,向东进攻齐国(夺5城),向南进攻楚国(夺土地300平方里),向西击败魏国。后戴偃骄傲,暴虐不堪,诸侯称为桀宋。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僭越称王,导致“王”的含金量下降。

帝:甲骨文中的帝字字形,有两种主流分析:一是认为像架木或束木焚烧以祭天,是“禘”的初始文字,由祭天而引申为天帝之帝;一是认为犹如花蒂,是“蒂”的初始文字,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信仰,也可说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学者研究甲骨文卜辞发现,殷代最高统治者称“王”或“我”,死后成了先王称“帝”,就是说“生前为王,死后为帝”。

通过帝与王的本义分析可知,王是现世的统治者,帝是过去的统治者,因此周朝现世的统治者自然不可能称帝,而只会称王。在“君权天授”的商周时代,周人如何确保政权合法性、“得国之正”呢?由于周朝统治者无法否定“帝”,但也无法使用“帝”,于是周朝统治者就创造了一个“天子”的概念,就是上天之子在人间代天牧民的意思,至于天子之位是有德者居之,并非殷商一家一姓之天下。因此,周朝现世统治者正式称号为“周天子”,日常称之为“周王”。周代以后战国以前,“帝”字含义出现变化,不再是祖先神灵与天帝的结合体,而是逐渐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的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帝与王含义出现了重大改变,帝成了现世的最高统治者,王成了封建王朝次于皇帝的存在(人臣最高封王),相比最初含义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国称帝无非是要表明自己地位比周天子还要高,然而,僭越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被认同,所以在周天子还在的情况下这种自称为帝的行为无非是一场闹剧,最后,连秦国自己也觉得无趣而去帝复称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