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房间

2020-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丁若木

《房间》是2015年,奥斯卡获奖电影。

从5岁孩子的视角讲述母子被囚禁10*10狭小房间里,然后逃出去之后面对房间外面生活的困难,最终战胜自己,实现救赎的故事。

类似这样的事件,似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年轻少女被拐骗,囚禁生子,被解救。

更多新闻关注事件进展,而不涉及心理成长,心理解救。

全片充满了柔性的力量感,比如:

1.美好。5岁杰克每天醒来,一一和房间的家具问好:早上好,桌子!早上好,盥洗室!早上好,马桶!……

用美好心情迎接每一天,用友好的问候和身边的物件做连接。

不管多困难,妈妈积极在塑造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每天锻炼,画画,做蛋糕……尽可能创造正常的家庭生活。

一个17岁被诱骗关进这个房间的少女,生下这个男孩,小男孩成为妈妈的希望和力量。

妈妈这是有多强大的内心,才会营造这么明朗的生活。

尽管时常物资缺乏,还要成为老男人的性奴。生活多苦,她在暗夜里迷茫而坚定的眼神,隐隐作痛。

2.希望。未了孩子的成长,妈妈计划了逃离方案,第一次是用热水烫红孩子的脸,假装高烧。用自残的方式骗医,没能成功。第二次骗死,用地毯裹挟,训练多次,终于成功。

不是悬疑片,推理片,不用去深究老男人为什么这么容易被骗;女警察为什么有这么机敏素养,这么快救出她妈妈。

就妈妈和孩子为逃跑计划训练过程的冲突里,感受妈妈的焦灼与果断,孩子爱与分离的不安。

豁出去,为希望。

3.成长。外面很精彩,但适应很困难。

逃离之后,面临更大的挑战。

环境适应:医生很细心准备了墨镜、口罩、防晒霜。正如孩子说,光和热都是立体的,流动的。

人际适应:爸爸还接受不了女儿因强暴而产子,无法正眼看这个女儿视为生命支柱的孩子,两人剧烈冲突;媒体各种方式想挖新闻,当被问及有没有考虑过孩子更好的成长,应该早点送出来时,妈妈崩溃企图自杀。

“曾经”不是用“后来”去校验的,每个时刻,每个人,其实都在竭尽全力,做到更好。

爱与成长:孩子一头长发,狭小房间里没有意识到性别;而孩子一直视为长发是勇气的源泉。孩子让外婆剪长发,寄给还在医院的妈妈,希望给妈妈带去勇气。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4.告别。男孩适应很快,学会搭乐高、有了宠物狗、有了朋友、和外婆说“我爱你”。

妈妈出院回到家,孩子提出要去原来的房间看看,妈妈答应了。

回到创伤的地方,暴露疗法,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特别是对妈妈而言。

房间的一些东西被警察拿去当证物,空了一些 。柜子孩子,马桶孩子,一些涂画还在。

刚出去的时候,母子俩甚至想念囚禁的生活,因为没有外人骚扰,没有纷繁复杂人事,这里更单纯和自由。

自由,相对的。

回到房间,男孩说:房间变小了。曾经以为走不到边的房间。

男孩一一告别:再见,马桶!再见,衣柜!再见,盥洗室!……

这是告别的仪式,和过去友好告别:而不是羞耻藏于内心,不是自责埋于往事。

所有经历的,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和新一天say hello,和过去say goodbye。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453天,坚持跑步478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