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成长心情随笔心理

听,生命在唱歌

2017-12-31  本文已影响486人  怒放的叶子
云上精舍

2012年考心理咨询师二级证的时候,听过李克富老师的讲课,被他幽默生动的讲解,深厚丰富的学养,迥然有别的思维所吸引,心中暗想,要学就得跟这样的老师系统地学。然而,蹉跎数年,对心理咨询的学习和实践却始终支离破碎,徘徊在门槛之外,更不用说朝向职业化发展了。

即便如此,成为咨询师依然是我的梦想,这些年兜兜转转,所做的积累也是朝向成为一名优秀咨询师的努力。只是没有料到,机会说来就来,2017年接近尾声之际,竟然收到大礼包,如愿以偿地参加了李老师面向心理咨询师的实操培训,这是冥冥之中的召唤吗?

第一期培训在12月22日拉开帷幕,地点在适合清心静修的云上精舍,两天两夜的高密度学习,收获远远超出预期,试着提炼几条,留待日后深化延展。

一、信是一切的开始。

信任极其重要,其背后是安全感。

人会被过往的经验束缚,安全感缺乏的人,往往很难信任和交托。

李老师提到,这次培训有人因为要交5000元的押金而中途放弃了机会。反观自己,因为笃信老师的水平,学习的意愿清晰,所以丝毫不怀疑能顺利完成五次培训。这份没有置疑的信任催生了积极的行动,第一时间提交报名表,入群后认真完成每项作业,毫不犹疑地缴纳押金,最终顺理成章地抓住了梦寐以求的机会,也因此得到超出预期的收获。

修行讲信愿行,有了信,才会发愿,并且笃行。信任既是前提,也是润滑剂,有了它,才可能产生深度的链接,很多事情才会顺畅展开。

二、幸福是比较出来的。

超出预期即是幸福。

到达云上精舍的当天,晚饭令我印象深刻,一块小馒头,一碗玉米糊粥,一碗炖大白菜,简单到无以复加,却让饥肠辘辘的我吃得很香。

李老师讲,饥是生理层面的,只要及时予以满足,痛苦就可解除。饿是心理层面的,明明吃饱了,仍觉得不够,因为头脑渴望多样性。馋则是病理层面的,出于无明的恐惧,永不餍足地想要更多,以致生命失去平衡,成为欲望的奴隶。

这种分层认知的方式,对我启发极大。现实生活当然不会一一对应,但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就是因为过于含糊笼统,一旦细分,找出层次,就可以从混沌走向清晰,从而可以对症下药。

比如两性关系的建立,可以从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层次来观察其匹配度,一男一女,可能在生理层面匹配,但在社会层面不匹配,或者前两者都匹配,但在心理层面(包括价值观、趣味等)格格不入,有了分层的认知方式,关系中错综复杂的线索就可以整理得更加清晰,从而便于发现问题的症结。

李老师反复强调,幸福是比较出来的,超出期待就是幸福。课程的设计,也让我们对此有了切身体会。云上精舍的各种身心调养,在不适应时会心生抗拒。明明是来上课的,非要在寒冷的冬夜,站在院子里练功;清晨六点就被锣声叫起来晨练;站在冻脚的走廊,大声朗读半小时,忍不住叫苦连天。

特别是半夜三点,睡得正香时,被叫起来打坐,多影响第二天上课啊,当然怨气满腹。可是,等到第二天晚上,满以为会再次被叫醒,却发现竟然一觉睡到了六点,那种幸福感,简直就是白捡的。

原本天天在家享受完整不折腾的睡眠,也没觉得咋样,因为一晚的打破常规,产生了强烈对比,就实实在在感受到幸福了。

明白这一点,就知道对于生活的设定有多重要了。如果觉得人生就应该吉祥如意,事事顺心,那么肯定会活在不如意的痛苦中。如果承认人生原本苦难重重,反而能够泰然处之。人有着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需要转换的,仅仅是心中的参照系而已。

话说,这次半夜三点的静心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头脑清明,杂念极少,半个小时,稳如磐石,初步体会到观照的妙处。

另外,上课期间我的眼睑发炎,后来越来越厉害,左侧脸肿得不成样子,照镜子时两边形成鲜明的对比,突然发现自己原本长得多好,幸福真是比较出来的,此言不虚。

三、看到差异。

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本源。

同一棵树,一眼扫过去,叶子千篇一律,再仔细一看,会发现每一片都各不相同。

李老师强调,要看到差异,差异才是信息。

我们心中有什么,眼睛就看见什么。没有差异化的观念,很难捕捉到差异化的信息。做咨询也好,去旅行也罢,同样的风景,不同人看出不同的味道。

生活是具体的,能够看到差异,才会对世间百态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看世界必然是五彩斑斓的。

看不到差异,很容易会陷入偏见,世界在心中成了一个个固定的标签,丰富多彩被抹杀掉了。生命和生命体原本是不同的概念,生命可以宏大,不生不死,但生命体却具体而独特。看不到差异,我们便无法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也无法识别他人。生命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取决于我们能否以差异化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

四、世上没有一只“汪汪”叫的狗。

要把人当人看。

李老师问,你家的狗是怎么叫的?家里养狗的人都知道,狗的叫声各不相同,同一只狗在不同情境下,叫声也不同,而没有养狗的人,则可能脱口而出,狗是“汪汪”叫的。

李老师说,狗不会“汪汪”叫,只有人才会“汪汪”叫。“汪汪”是对狗叫声的抽象提炼,只存在于人脑之中。心理咨询一定要回到差异化的世界,回到具体的人身上,否则无法敏锐地捕捉信息,与来访者产生共情,把理论与人结合起来给以恰当的帮助。

李老师反复强调,要把人当人看,脱掉外在身份,放下关于“汪汪”的理论,回到人本身。心理咨询是解释,而非说明。说明是死的,固定的,照章办事即可。而心理咨询是活的,要从具体的人出发,再着落到具体的人身上。

具体化是咨询中非常重要的技巧,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只有尽量还原具体情境,才能做出更加全面合理的解释。

而所有理论的学习,都只是关于“汪汪”的知识,不等于狗叫本身。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循环往复,思维和体验紧密结合,让我们可以不断开疆拓土,创造出更加广阔的世界,让理论和实践同时变得丰满。

记住,这个世上没有一只“汪汪”叫的狗。别拿着理论的尺子,处处去生活中找对应。

你可能会疑惑,既然如此,理论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李老师说,首先,理论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就像医生的诊断可以保护医生不受伤害。其次,理论像是灯塔,虽有其局限性,但有限的光也能照亮眼前的一段路,让你有迹可循。

​心理治疗就是理论指导下的“言谈举止”,而咨询师要在理论素养的基础之上,建构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的平衡。

五、青蛙要怎样才能跳出井底?

首先,青蛙要能意识到自己在井底。

所谓的明师就是跳出井底,见过大海的人,他会告诉青蛙外面有着怎样广阔的世界,并激发青蛙跳出来看看的好奇心。

不过,千万别以为听听别人的故事就算进入广阔天地了,只要不上路,我们就永远是井底之蛙。

是时候,收拾收拾行囊,上路了!

六、我没法教会你“怎么办”。

不要问我“怎么办”的问题,我没法教会你“怎么办”。

我们听各种讲座,学各种方法,都是在试图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却很少去思考“是什么”和“为什么”。

有心理困扰的人,就是无法思考“是什么”,而总是聚焦于“怎么办”,一味和问题较劲。就像寓言故事里讲的“咕咚”来了,盲目地跟着往前跑,累死都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只有止住奔跑,停下来问问“咕咚”是什么,才能真正地挣脱出来。

我们常常为孩子的教育焦虑不已,却很少停下来思考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每天不停地烦恼,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办,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就像小驴拉磨,不停地转圈圈。

根性思维就是回到原点,思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想清楚了,目标和方法才能渐次清晰。想不明白,就今天推推这盘磨,明天推推那盘磨,最终还是在原地打转,一事无成。

七、首先你得先进了这个门。

心理咨询师要学会从心理的角度观察世界。

李老师一再强调,首先得先进心理这个门儿,就像物理学家从物理的角度观察世界一样,咨询师要建立起心理的架构,并用它来指导实践,成为观察和认知世界的脚手架。只有进了门儿,建立起心理认知的维度,才能让纷杂的心理现象渐渐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李老师还强调要建立理性思维,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必须是清醒的,逻辑清晰,思维严密,站得更高,才能对来访者的偏差错乱做出正确诊断。

咨询师还要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保持觉知,否则无法去体察他人的言谈举止,或者会用自己的想当然去理解对方。心理咨询师是从自我觉察开始的,在探索“我是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认知,建立对他人更加敏锐的观察和感受。

李老师讲,知道和谁说话比说正确的话重要得多,要成为会说话的合格咨询师,路很长,需要一点点向前走。

八、先有一辆车,你才能学会怎么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是最快的方式,要想把心理咨询发展为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理论知识,等待所谓的时机成熟,还需要说干就干的行动力。

上小学时,家里有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从推到骑,小小的我愣是在实践中一步步学会了驾驭这个庞然大物。上课学到的都是“屠龙之术”,没有龙,一切不过是纸上谈兵。

新年伊始,我要默言静心,好好问问自己,可以为梦想做些什么。在即将到来的2018,我希望听到生命在唱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