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可惜导演算术不大好
看电影,看世界,与众不同。
——R老师电影
1
如果每一年的暑假档,都能出一些黑马,出一些爆款,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
比如《捉妖记》,比如《战狼2》,比如今年正在热映的《我不是药神》。
猫眼预测,《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将达到33.6亿,按照这个预测,可以进中国电影票房前5了。
但是,老R还是希望这个预测不会准,就好像猫眼去年预测《战狼2》那样。
因为这样的电影,值得更高的票房;因为中国的电影票房排行榜,需要这样一部既不戏谑、也不夸张,只是静静地讲好现实故事的电影,来高踞前列。因为中国电影人,需要一个像《我不是药神》这么一个现实、厚重、温情的风向标。
2
看完《我不是药神》,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比如,程勇对割腕自杀的吕收益说,“胆子挺大的,敢自杀了啊?”。
比如,印度神药销路打开后,程勇一票人赚到了钱,到刘思慧曾经跳钢管舞的夜场搞“团建”,当夜场小主管要求刘思慧时,程勇拿出一把把的钱,终于砸得小主管亲自上场挑钢管舞,刘思慧在疯狂的嘶叫中找回了自己失去的尊严。
比如,当黄毛为了保护程勇,驾车冲破警察的关卡,被适时出现的大货车撞死之后,之后的镜头,是一排低矮房屋和东方明珠塔的对比。
顺便说,故事的发生的背景是上海,然而,除了不断出现的东方明珠塔,和偶尔出现的上海话,影片里的人蓬头垢面、衣衫土旧,影片的街巷肮脏破烂,一点都看不出上海的样子。
再比如,程勇等人得知印度药厂被迫停工后,决定以2000元的零售价从印度购药、以500元的价格买给国内的患者时,刘思慧拿着采购清单和程勇说,你这样一个月要亏几十万。
进价2000元,出价500元,一瓶净亏1500元,100瓶就亏15万,1000瓶就亏150万,一个月几十万怎么够亏。
要知道,当时程勇是最后的疯狂,第一次通过病友群面向全国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亏本销售印度神药,许多患者一次采购数瓶甚至数十瓶,比如影片中明确提到,有一个患者说“来20瓶”,有一个说“来8瓶”……
看到这里,老R终于有点得意了:yeah,这么厉害的导演,原来算术不够好啊,哈哈哈。
然而,导演或许是故意的。
类似的故意还有很多。
比如,明明死一个吕收益已经够惨了,他偏偏还要让黄毛也惨烈地死了。比如,明明假药贩子张长林自私自利,他偏偏让张在最后关头打死没出卖程勇。比如,明明程勇的儿子可以在程勇一无是处时离开,他偏偏让孩子在程勇越来越有人性光辉时去了国外。再比如,明明可以不用管印度仿制药和瑞士药厂之间的破事,他偏偏寥寥几笔,刻画得非常生动到位……
导演为什么这么做?
或者就是在提醒我们,这电影看起来很现实,其实有很多戏剧的魔幻的东西,但你如果觉得很魔幻很戏剧,却又无比真实。
至于哪些是魔幻和戏剧,哪些是现实与真实,谁看谁知道。
3
在电影里,大部分人都是蓬头垢面的,只有一个人例外,医药代表。
自始至终,李乃文扮演的医药代表,西装革履,头发光鲜。有人说,他是电影里唯一的反派。
确实,开场他对病患代表喊话,理直气壮、一副欠揍的样子;中间对警察办案指手画脚、嚣张跋扈,惹得局长只好对他发飙。
但医药代表真的需要被塑造成反派吗?
从病患、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当然应该是这样。因为药企坚持要卖得贵,明明可以卖2000(印度仿制药零售价格),他们偏偏要卖40000元,才导致了病患“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庭”的悲剧,才导致了农村的黄毛不得不逃离家门,到城市里等死,才导致了吕收益一再自杀,终于身亡。
此外,从眼下一些评论“祸水东引”的角度来看,在病患和民众的眼里,电影里没有出现的政府医保,是另一个反派。因为,正是由于政府不把这类抗癌药纳入医保名单,甚至,正是由于不采取“强仿”——为了民众利益,政府不顾国际相关专利规定,强制仿造生产类似印度神药的高仿药,才导致了病患“病不起”。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药企为了研制药品,投入的成本,可能数十亿美元,药品专利有效期一般是10—20年,如果企业不能在有效期内靠垄断获利,专利期过后,药品价格常常是断崖式下降。同样地,医保资金就好像是一个池子,水量是一定的,如果更多的资金流向“天价药”,那就意味着,要挤掉许多常见病药品的医保资金。
所以,老R在想,如果电影把医药代表塑造成另外一种人,比如是一个宅心仁厚、但是又不得不维护公司利益的人。同时,把药企的处境,甚至把医保的两难,也真实地反映出来,那么电影会是怎么样一个样子?
毫无疑问,会更现实,更伟大,更引人深思!
而这样去做,对电影的观影快感,其实并不会产生多大的不良影响。
因为,对电影来说,医药代表其实本身可有可无,我们走入影院,并不是为了向一个虚造的敌人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