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营销:渺小如你,也能引爆流行! | 读书笔记
立个flag,新的一年,我要读12本书。
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地读,一年随随便便读12本书也太少了...
精读。
并且做成12篇推送。
这就是第一篇。
一起来阅读吧。
这“第一本”书,与社交传播有关,曾经在课堂上,老师将其推荐给我。
一个月前,我偶然在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没想到居然在72小时内收获了将近1500个点赞,3000次的收藏。这个奇妙的事件,再一次勾起了我对社交传播的好奇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产品、一条信息、一个思想,被广为传播?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再一次拿起了这本书: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 - 如何引发流行》。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格拉德威尔这个人,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一万小时定理”。
《引爆点》
关于如何创造流行,什么因素能够导致一条信息被广泛传播,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创造性地提出了3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传播信息的人物,信息的附着力和环境因素。正是这3个因素,影响了一则消息能否最终被人们“引爆”。
个别人物法则关注的是信息传播中的关键人物。
格拉德威尔指出,有3类人对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分别是: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
内行,顾名思义,即对某一方面的信息掌握得最多的人。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知道哪一家餐馆的味道最好,哪家超市正在进行促销活动,最近有什么新手机即将上市。事无大小,他们总能掌握一个或多个行业的市场信息,并且津津乐道地将这些行业信息告诉你。
内行们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不是仅仅关注尽可能获取利益的方法;而是一旦发现了这种方法,他们就想办法把它散布出去。
他们把公众和市场连接到了一起。
第二类人是联系员。联系员社交能力强,结识的人非常多,属于什么人都认识的人。
内行虽然熟知市场信息,但影响力有限。联系员通过自己的社交能力,把我们引入社交圈子,与各种内行建立联系,他们具有把全世界人联系到一起的天赋。
第三类人是推销员。推销员是善于说服他人,散发魅力的人。
注意,这个推销员可不是商店里的那种推销员,而是我们身边具有说服力的人。
举个例子:在某个小巷子里有一家很好吃的小吃店。一个联系员可能认识100个人,但由于缺乏魅力,在进行消息传播的过程中,他只能打动10个朋友,吸引他前去。
而推销员虽然只认识10个朋友,但由于他具有超凡的魅力,善于讲故事等能力,在他的推荐下,所有的朋友都愿意前去。
即便是我们与内行和联系员建立了联系,一条消息可能也不足以让我们产生认可的情绪。推销员则运用他们超凡的魅力说服我们,让我们欣然接受。
附着力法则认为:要想引发流行潮,传播的信息必须令人难忘。
全篇用来4个案例来论述具有附着力的消息更令人难忘,能够促使人们行动。所以在这里放一个案例简单论述一下。
哥伦比亚的电视广告公司的营销人员旺德曼在电视广告里提到:谁能够在自己买的《电视指南》的广告里找到一个“金盒子”,就可以通过写信,免费获得本公司产品清单上的任意一张唱片。
这个金盒子,就是一个触发器,它给了电视观众一个理由去寻找刊登在《电视指南》上的广告。它也把哥伦比亚的电视广告和杂志连接起来了。
附着力法则告诉我们,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
环境威力法则认为: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时间、地点等密切相关。
篇用了六七个案例来论述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到底是监狱里关着肮脏之人,它才会变得肮脏;还是因为监狱本身肮脏,才使得里面的人变得肮脏?
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了我们:环境,会对人们的行为造成重大的影响。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从环境的细枝末节进行改善,就有可能最终解决棘手的大问题。
环境威力法则告诉我们:人们的性格和信仰往往没有人们想象重点那么重要,环境中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引爆。
环境威力法则还告诉我们,要想引发大规模的流行,首先要从引发多个小的流行开始。能引发小型流行的团队人数最大值为150人。
150人是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最大人数。即,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和你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关系。
超过了这个人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不那么亲密,社交联系开始削弱,甚至出现小群体。
对于传播,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也有其局限性。
按照《引爆点》的理论,不管宣传什么样的思想和产品,只要经过了某些专业人士的宣传,加上像“金盒子”一般的附着物,顺应了某些环境,就能将信息点石成金,达到广为传播的地步。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引爆点》并没有深入地探究“信息源”本身。对信息附着力的讨论也仅仅局限于指出“有附着力的信息能够带动传播”,却没有指出,“什么样的信息具有附着力”。
这是其一大遗憾,所以,我又阅读了另一本书,作为补充,两本书结合起来,即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
第2本书的名字叫做《疯传 - 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
乔纳·伯杰在《疯传》中,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关注能引起疯狂传播的信息源本身。
有6种元素,会导致产品、信息或某一种思想达到这种地步。
即: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和故事。6个原则的英文首字母连起来即“stepps”。
社交货币指的是:人们进行口碑传播主要是为了保持其他人对自己的良好印象。
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够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通俗点说,社交货币就是一种“炫耀的动机”。我们通过谈论、发表某些事件、观点,获得周围的人对我们的积极评价,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有三种方式可以创造社交货币:发掘标志性的内心世界,撬动游戏杠杆,以及使人们有归属感。
内心世界
打破常规,有悖于人们思维定式的产品、思想或服务;具有神秘性和争议性的话题,天然就有一种非凡的吸引力。
举例:当选美国总统的唐纳德·特朗普。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既打破了常规,又极具争议性,是一个很具有传播性的话题。
游戏杠杆
人们不仅仅关心他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而且还关心他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正像自然界的很多动物医院,人们也喜欢站在社会阶层的顶端,享受这种被人敬仰的优越感。
游戏的本质就是帮我们挣得比别人更优越的社交货币。这个很好理解,你一定在朋友圈见过各种“我玩这个游戏,达到了XX关,获得了XX分”。
归属感
稀缺性和专用性增加了人们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故而激发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欲望。
例如:小米的饥饿营销,某些商店的限时抢购就创造了一种稀缺性;各种公司的VIP服务,会员服务就创造了归属感。
诱因
诱因能够激活人们对于某种产品、思想的记忆。诱因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因为在一定的刺激过后,人们才会产生后续行为。
有效诱因是怎样炼成的?
激活的频率很重要:某种刺激(如广告)出现的频率越高,越容易激活你对该产品的记忆;
刺激发生的地点也很重要:厨房里的酱油用完了,会成为刺激你想购买新酱油的诱因,但没准你还没走出厨房,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刺激的频繁性还要与刺激强度相配合,例如:红色能让人联想到太多事物(可口可乐、医院、血液),所以很难与特定的产品或思想相联系,无法建立专一的链接。
对了,关于颜色与品牌的联系,你可以看一看这个。
情绪
当我们关心时,我们会去共享。人们喜欢与他人共享自己的观点和信息。我们的闲聊,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形成自己与朋友、同事之间的关联。
人们因为三种理由去共享信息:兴趣(即有趣的事情),实用性和敬畏之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能激发共享行为:积极的文章比消极的文章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共享次数也更高。
公共性
容易被人们察觉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传播。
人们经常会模仿身边的一些行为,因为别人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参照信息。
可观察到的事物也更易于被大家公开讨论。
实用价值
人们喜欢传播使用的信息,即一些别人能够用得上的信息。提供实用的信息会加速事物的传播速度。
例如:你一定转发过或者见人转发过类似的实用类文章。
稍年轻一点的人会转发《实用的论文数据库》《PPT、Word快捷键》;
稍年长的人则会转发《大蒜的5个妙用》《惊呆了!这个天天放在你卧室里的东西有毒!》
人们并不仅为自己转发这些信息。在他们眼中,这些信息有可能会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产生帮助。
只要让事物具备某种实用价值,就足以带来传播效应。
故事
故事将信息以闲聊为幌子进行传播。
直接告诉你团结力量大就可以了,为什么人们还要费尽心机把这些道理放进“折断三支筷子”“将相和”等故事呢?直接告诉你答案不是更好吗?
因为将思想、结论隐藏于故事中,有助于信息的传播。
同时故事与产品要有关联性。当努力地进行口碑传播时,很多人都会忘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商家关注于怎样让人们谈论,却往往忽略了他们最想让人们谈论的内容。
例如:请一个性感的车模为你的产品跳艳舞,而车模与你的产品没有任何关联 。虽然能够吸引到人们的关注,但人们的关注点都在车模上,自然就没有人会记得你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一定要集齐全部6种因素才能让你的信息被疯传。单独只具有1种或多种元素,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许你的消息仅仅只是很实用,一样也能引起人们传播的欲望。
把这两本书结合起来看,我们似乎就能够得到一点启发。
要想让一个产品、一则消息、一个思想被人们疯传,首先它要具备6种元素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其次,要在恰当的环境中经过某些关键人物的传播(推广)。
全文完。